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发展阶段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发展阶段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食品安全的历史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相应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根本改变。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历时大半年的专项整治之后,随即就发生了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从历史比较的视角来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性质、影响,相当于“泔水奶”对于美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发展阶段

3.1.1.1 食品安全历史

就食品安全的历史分析与研究而言,主要是从历史的背景、条件、原因,以及历史的内容(包括经济文化宗教、律法、政治等)、历史的影响、教训与意义等方面,对已往的食品安全作出一个系统的归纳和分类,并从这些归纳与分类中,总结食品安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食品安全,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始终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症结,以及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案,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以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变化与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事物的历史性。食品安全与其他各类社会事项一样,都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性,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前后关联、特点明确的发展阶段。

3.1.1.2 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所述,“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食品安全历史性的最好体现,即是能否对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划分。即食品安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是否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不仅进一步证明了食品安全历史性的客观存在,而且,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具有了可借鉴性。

通过前面章节的历史回顾和分析,人类历史上的食品安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半发展阶段。所谓三个半发展阶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标准,一个已经具有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即被视为一个发展阶段,而正在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被视为半个发展阶段。从这个认识标准出发,人类食品安全的三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是,史前食品安全阶段、农耕时代食品安全阶段和工业化时代食品安全阶段;半个发展阶段,则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发端的后工业化时代食品安全阶段。相比前三个食品安全阶段,在后工业化时代,由于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致使人类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相关安全问题已经涉及更深层次的领域。对于这类问题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开始作出反应。但是,对于这种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在认识、控制和防范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和对策都还在发展之中。换言之,我们可以感觉或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还没达到完全解决这类问题的程度。这也正是食品安全历史性所体现出的缺憾和残酷。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定,但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食品安全的历史性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1.1.3 食品安全的历史性与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食品安全的历史性决定了食品安全的客观性,其发展的阶段性体现了规律性。对于食品安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把握,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主观性的克服和限制。这里所谓的主观性,是指人类社会对于现实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基于认识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包括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措施、食品安全标准、社会舆论等。

食品安全历史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和把握,纠正狭隘化认识。在对现实食品安全问题作研究时,要对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性质、危害、影响和解决等作系统、准确的分析、把握和应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或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六大类。即内应性的危害,包括食物的天然有毒成分、人体生理作用成分;外应性危害,包括微生物性、化学性危害;诱发性危害,包括物理作用下产生的毒性和化学作用下产生的毒性。这些具体的危害和问题,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在这些危害和问题上,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则必然导致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的狭隘化,造成治标不治本的局面。有关食品安全的三个方面、六大类的问题,有些是自然存在的,有些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为性危害。无论这些问题的性质和本源如何,它们形成问题、造成危害的根源,一定是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相适应的。只有把问题的本身与相应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并从根本上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是有助于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举措,克服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中的行政绝对化。基于食品安全的历史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相应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根本改变。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供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存在与爆发的客观基础的话,那么反过来讲,只有当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食品安全问题所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削弱或是消失了,相应的问题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这种条件与改变的发生,并努力缓解问题和矛盾的冲突与爆发。如果缺乏对食品安全历史性的正确把握,就会导致在应对和解决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零容忍现象,对食品安全政策制度的过高期望,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绝对化等。在这一系统的主观偏差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政策执行的绝对化。比如,2007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无论从专项整治所提出的目标(即8个百分之百),还是具体的整治举措和安排,无不体现了行政的绝对主导和强势态度。但是,这种不顾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的运动式的食品安全政策推进,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却无法真正推动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历时大半年的专项整治之后,随即就发生了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从历史比较的视角来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性质、影响,相当于“泔水奶”对于美国食品安全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新篇章,或许就由此而掀开。

三是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态度消极化。正确把握和认识食品安全的历史性,并不意味着在对待现实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采取历史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认为既然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问题的解决又有待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因此,在面对出现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态度消极,悲观失望。简单地或片面地理解问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必然滋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既有可能出现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上,也有可能出现在消费者的市场选择上。在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一部分消费者产生了一种对国内奶粉缺乏信心的倾向,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把对奶粉安全的期望寄托于洋奶粉,或者直接从海外渠道购买奶粉。而同时,对我国奶粉安全严格监管所取得的成效却不以为然。2013年“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奶粉抽检合格率高达99%以上的权威表态,甚至都不为参加“两会”的代表所接受[1]。消极现象的结果有二,一是导致了包括新西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出于对本地消费市场秩序的维护,相继出台了“限购令”;二是国内消费者尴尬地发现,洋奶粉中同样存在质量安全问题。2013年3月玺乐美素奶粉因造假被媒体曝光一事[2],无疑对国内迷信洋奶粉的消费者是一次重创。因此,正确地把握食品安全的历史性,其积极意义在于,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全面客观地予以正视,食品并无绝对的安全可言,在任何特定历史阶段食品安全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类的生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斗争,是人类的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使命。对此,必须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并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相应的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