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零件图样,确定工艺过程
要分析零件的材料、形状、尺寸、精度及毛坯形状和热处理要求等,以便确定该零件是否适宜在数控机床上加工,或适宜在哪台数控机床上加工。有时还要确定在某台数控机床上加工该零件的哪些工序或哪几个表面。
2.确定工艺过程
在认真分析图纸的基础上,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装夹具、定位夹紧方法和走刀路线、对刀点、换刀点,并合理选定机床、刀具及切削用量等。
3.数值计算
根据零件形状和加工路线设定坐标系,算出零件轮廓相邻几何元素的交点或切点坐标值。当用直线或圆弧逼近零件轮廓时,需要计算出其节点的坐标值,以及数控机床需要输入的其他数据。
4.编写程序单(www.xing528.com)
根据计算出的运动轨迹坐标值和已确定的运动顺序、刀号、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动作,按照数控装置规定使用的功能指令代码及程序段格式,逐段编写加工程序单。在程序段之前加上程序的顺序号,在其后加上程序段结束标志符号。此外,还应附上必要的加工示意图、刀具布置图、机床调正卡、工序卡以及必要的说明(如零件名称与图号、零件程序号、机床类型以及日期等)。
5.制备控制介质
程序单只是程序设计完成后的文字记录,还必须将程序单的内容记录在控制数控机床的控制介质上,作为数控装置的输入信息。最初数控机床常用穿孔纸带、磁盘、磁带等作为控制介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常用的控制介质有CF卡、移动硬盘等,也可以直接将程序通过键盘输入带数控装置的程序存储器中。另外,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有些数控设备利用CAD/CAM软件在其他计算机上自动编程,然后通过计算机与数控系统通信(如局域网),将程序和数据直接传送到数控装置中。
6.程序检校和首件试切
程序单和所制备的控制介质必须经过检校和试切削才能正式使用。一般的方法是将控制介质上的内容直接输入CNC装置进行机床的空运转检查,即在机床上用笔代替刀具,坐标纸代替工件进行空运转画图,检查机床运动轨迹的正确性。在具有CRT(阴极射线管)屏幕图形显示的数控机床上,用图形模拟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则更为方便。但这些方法只能检查运动是否正确,不能检查出由于刀具调整不当或编程计算不准而造成工件误差的大小。因此,必须用首件试切的方法进行实际切削检查。它不仅可查出程序单和控制介质的错误,还可以知道加工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当发现尺寸有误差时,应分析错误的性质,或者修改程序单,或者进行尺寸补偿,或调整刀具补偿参数,直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程序编制的一般过程如图1-5所示。
图1-5 程序编制的一般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