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提升3.7%。在通信行业和互联网共同推动下,中国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惊人的发展成就。移动互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各项业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抢眼。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继缓慢发展的起步阶段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各种业务的使用率和普及率逐步提高,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已具备相当的规模。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通信业方面,2010年底中国电话用户累计达8.5亿户,3G用户累计达4 700万户。同时,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新增网民5 500万人,普及率为38.3%,比2010年增长4%。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提升3.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界的变化、查询所需的信息或者放松自己的生活。

在通信行业和互联网共同推动下,中国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惊人的发展成就。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比2010年增长17.5%,占整体网民比例的69.3%,较2010年底增长5 285万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3G业务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二、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3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如今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已有与计算机媲美之势。无线网络在大中城市的推广,无论身在城市何处,只要打开智能移动终端,就能享受一系列应用服务。

移动商务、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等业务在市场上表现良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120.1亿元,比2007年增长42.3%;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比2008年增长42.2%;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199亿元,比2009年增长16.5%;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390亿元,比2010年增长97.5%。移动互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各项业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抢眼。图1-2所示的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在2011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14.6亿元,比2010年增长416.2%;2011年移动营销市场的规模达到24.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7%;2011年移动游戏的市场规模达到39亿元,同比增长51.9%;2011年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到182.6亿元,同比增长57.3%;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 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 000亿元。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图12 2010—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注释:①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包括移动增值、移动购物、移动营销、移动搜索、移动游戏等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总和;②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移动购物统计的市场规模为营收规模;③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两类移动设备上创造的市场规模总和。
来源:根据企业公开财报、行业访谈及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仅供参考。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移动终端日益丰富

苹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手机给移动终端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销量在推出的一个星期之内就突破100万部,截至2012年苹果手机总销量达到3亿部。

iPhone系列的成功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以摩托罗拉三星以及HTC等为代表的终端制造商纷纷推出智能手机,抢占移动终端市场。除了传统的手机厂商,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也开始向移动终端布局、争夺市场。2009年,中国联通宣布与苹果公司合作,正式成为苹果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代理商。中国电信则积极推进旗下的终端产业生态系统(CDMA)的建设,吸引了近300家终端厂商和设备制造商加入CDMA;中国电信与摩托罗拉等著名手机厂商合作,推出了MOTO XT800,MOTO ME811等智能手机;同时,引入了RIM旗下的黑莓手机。

2012年CDMA终端产业链合作伙伴规模不断扩大:上游各类合作伙伴数量比2011年增加70余家,总数达483家;终端品牌达到236个,比2011年增加47个;各类在售CDMA终端超过1 500款,比2011年增加36%。天翼终端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也有力促进了终端社会化运营水平,为终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CDMA终端产品的日益丰富、销量的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中国电信天翼用户的规模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超过1.6亿户,比2011年底的1.29亿户增加3 000万户以上,其中3G用户超过7 000万户。中国电信持续保持全球最大的CDMA运营商地位,规模优势进一步显现。

中国移动也积极与国际主要手机厂商展开合作,其下的智能手机已有400多款。

在智能手机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手机厂商不断推出低端智能手机以争夺用户,而且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正在加大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度,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价格的下降使智能手机进一步在用户中普及。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3 550万部;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7 210万部,同比2010年增长103.2%;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24亿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

除了智能手机发展迅速,平板电脑作为另一种移动终端代表产品,也在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iPhone取得巨大成功,并没有禁锢苹果公司创新的步伐。2010年,苹果公司发布了旗下另一明星产品——iPad,拉开了平板电脑市场的序幕。2010年,iPad销量就达到1 500万台。随后,其他终端厂商不断跟进,相继推出平板电脑。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达到1 800万台;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达到7 400万台,其中苹果公司的iPad在平板电脑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市场占有率为68%;2013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已达1.95亿台,其中Android占62%,苹果占36%。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加入移动终端领域,移动终端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又将推动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促进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

四、丰富多彩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用日益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离不开产业链上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图1-3给出移动互联网各项业务的市场发展状况,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图1-4中的2010—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结构占比表明,2013年移动购物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中占比为38.9%(居于首位),未来5年将继续扩大,到2017年占比预计达到55.0%;移动营销也将稳步提升,到2017年预计达到21.8%;移动增值的占比将受到挤压;移动游戏领域经历2013年的疯狂后,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占比将保持相对稳定。

图13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图14 2010—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结构占比

注释:①移动营销包括移动搜索、应用广告、移动视频广告等;②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移动购物统计的市场规模为营收规模;③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1 059.8亿元。
来源:综合企业财报及专家访谈,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加速“重塑、培育、共建”的一年。4G的商用,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投资并购案的增多,无不显示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行业变革与进化。各类玩家经历了过去四、五年的摸索与尝试,形成对这个市场更多的认知,商业模式的探索渐出成效,将开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通道。

2014年,伴随着终端价格的降低、移动网民的快速渗透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市场将向内陆城市深度辐射,在一、二线城市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移动互联应用形态丰富性大大提升,移动端产品在创新中寻求差异。而在三、四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市场加速发展,本地化服务与移动互联呈现创新结合。这种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多元发展态势也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尽管在过去的一年内,各大巨头在各自专注领域已基本完成入口的抢占,但其消费闭环的营造尚未完结,未来一年深化差异化创新、争夺用户、提升移动端用户活跃度、挖掘移动端流量价值,将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主体基调。总而言之,2014年是充满机会与挑战的一年,市场中的投资并购仍将继续,随着移动硬件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而带来的市场容量的扩张,将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持续增长提供内源动力,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也将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

下面介绍移动互联的20种典型应用。

1.沟通

中国移动通过“移动梦网”的实践和创新,带动移动互联网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促进移动互联网市场不断壮大,推动通信走向繁荣。在中国移动的号召和监管下,各个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了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短信应用。如今,图片和铃声的下载为新浪搜狐等创造着每天40万以上的浏览量,其中有不少愿意用每条1元的代价享受这项个性服务。移动QQ帮助腾讯登上“移动梦网”第一信息发送商的宝座,通过移动QQ和QQ信使服务,使手机用户和QQ用户实现双向交流,一下子将两项通信业务极大地增值。

2.资讯

以新闻定制为代表的媒体短信服务,是许多普通用户最早也是大规模使用的短信服务。对于像搜狐、新浪这样的网站而言,新闻短信几乎是零成本,他们几乎可以提供国内最好的媒体短信服务。目前这种资讯定制服务已经从新闻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股票天气、商场、保险等。随着2009年3G的部署和逐步实现,以及各种智能手机的不断上市,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第五媒体——手机媒体,而手机网民的迅速增长,也捧红了一批诸如无线网址导航、手机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3.新闻

新闻包括重要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体育赛况以及区域性或本地的内容,还能够以用户喜欢的语言和格式发送。一些新闻提供者(包括CNN,Reuters)已经向移动用户提供这种信息。无线应用通信协议(wireless markup language,WAP)也为直接性和目标性很强的广告提供通道,根据用户的选择和用户地址,把广告直接“推入”到用户的设备上。据艾瑞网2009年7月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2009年看手机新闻的使用率比例为68.3%,位居各项手机应用之首,57.7%的用户以搜索信息为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业务。

4.交通报告及更新(www.xing528.com)

对于大都市的乘车者来说,交通信息是最有价值的文本和图形结合信息。例如,作为emedi@service服务的一部分,Cegetel SFR提供一种图形应用,这种应用可以提供巴黎周围地区不断更新的交通信息。用户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了解巴黎和欧洲其他地区SM用户的地图和线路信息。

5.带有地理位置的天气预报

根据用户所处的位置,这种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例如天气预报、多普勒雷达地图或隐性卫星图片。把这些信息和警报结合起来,就是通知公众关于大暴雨龙卷风飓风暴风雪等的强有力工具。这些信息可以按照人们的生活方式个性化制作,以便为人们在划船、去海滩、滑雪及打高尔夫时提供天气预报。用户获取了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天气预报,以便对日常生活做出更好的决定。

6.信息检索

用户可以搜寻特定的信息,例如电话号码、汽车和火车时刻表、到最近的餐馆的路线、最近的提款机的地点等等,用户有时想通过WAP访问动态地图去一些并不熟悉的地方,本地地图有时交通信息更新……数据显示,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搜索的用户比例远远超过传统互联网。以搜索引擎百度为例,虽然其手机专用搜索效果并不理想,但仍然是广大移动网民最频繁访问的站点,可见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在信息浏览的过程中,较传统而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7.手机网络游戏

手机网络游戏行业在积累与总结多年的技术经验与运营经验后,2009年不断创新新的游戏模式与新的运营模式来推动手机网游市场。在中国移动百宝箱以及数量巨大的手机上网和游戏用户消费需求的刺激下,手机用户对手机网络游戏的需求欲望空前高涨,用户群基数快速上升。随着技术发展和3G即将来临带来的网速提升,下一代手机网络游戏产品,无论是娱乐性、网络连接速度,还是画面,都将有很大的提升。

8.娱乐资讯

娱乐短信业务现在已经是最为看好的业务方向,世界杯期间推出的短信娱乐产品深受用户欢迎,使用量狂增。其原因很简单,娱乐短信业务是最能发挥手机移动特征的业务。“移动梦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和数字娱乐紧密结合,而数字娱乐产业是体验经济的最核心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彩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MMS)的传送将给短信用户带来更多更新的娱乐体验。

9.无线音乐

无线音乐专区是中国移动提供全网客户无线音乐体验的专区,是综合彩铃下载、新歌抢听、歌迷俱乐部的专业音乐专区,这里有全国最新最炫的彩铃、最IN的音乐资讯、最宽广的音乐交流空间,为客户打造个性化的回铃音。无线音乐业务以无线音乐俱乐部为核心,具体包括现有的彩铃、振铃、无线音乐俱乐部、无线首发、无线音乐搜索等业务。在无线互联网发展成熟的日本,手机音乐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通过手机上网下载音乐是电脑的50倍。3G时代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款手机音乐软件,就能通过手机网络随时随地让手机变身音乐魔盒,轻松收纳歌曲,下载速度更快,耗费流量几乎可以忽略。此外,作为新催生的手机媒体,手机电子书、杂志、报纸也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10.移动QQ

移动QQ和QQ信使服务,使手机用户和QQ用户实现双向交流,极大地增值了两项通信业务,腾讯登上“移动梦网”第一信息发送商的宝座。使用移动QQ有多种方式,最新的是用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或WAP上网。

11.飞信

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飞信除具备聊天软件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WAP等多种终端登录,实现计算机和手机间的无缝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同时,飞信所提供的好友手机短信免费发、语音群聊超低资费、手机电脑文件互传等更多强大功能,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加完美的产品体验。飞信能够满足用户以匿名形式进行文字和语音的沟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为使用者创造了一个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安全沟通和交流的通信平台。

12.个人信息管理

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是商务人员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所依靠的主要应用之一。这个应用组包括许多工具(如日历、日程表、联系、地址簿、杂事列表等),PIM同电子邮件一道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应用组之一,这些应用使用户能在旅行中安排会议或者维护联系目录。例如,A同事想要访问秘鲁的一个客户,他使用在线目录功能查找合同信息,将找到的联系信息存在个人通信录中,同时也存储到因特网服务器中。当他在开车时需要察看地址,他在WAP电话上按几个键便可以得到信息。设备中的本地PIM应用本身可以与电话交互,他可以呼叫通信录中列出的电话号码。

13.电子银行

用户可以检查账目收支情况,在账户和银行之间转移自建,或者获得临时贷款额度。吸引客户的地方在于可在任何地点进行银行交易,而不必通过计算机、ATM自动提款机和出纳员而受到限制。最重要的是,移动银行不必让客户使用传统电话银行中不友好的语音回复系统,对于银行来说,移动电话是另外一种简单的业务活动方式。由于用户已经具有必要的设备,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费用,银行通过不同的服务而增加交易的数量、提高电子现金的收益。

14.账单支付

使用在线账单和付账,可以使账单的提供方节省纸张和寄送费用,同时通过提供更加详细的在线账单来提高服务质量。例如,一个用户首先通过计算机访问供应者的Web站点,登记信用卡或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使他的Web个性化,然后用户可以用移动电话主动检查或自动收到到期的账单和账单的总额,点击按钮,用户即可授权通过信用卡或银行账户付账。或者用户也可以从银行账户建立电子资金转移,在每个月的特定日期,用户从移动电话上得到确认的转账信息后,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批准或取消付账。

15.在线交易

在线交易随着个人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变得非常流行。过去几年,随着股市市场的迅速增长,在线交易对终端用户变得更加有利,如同它对折扣经纪人公司有利一样。目前除了柜台、电话委托和网上这三种方式外,最受股民欢迎的方式就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手机了。随着手机的发展,一些手机甚至还内置了移动证券的功能,让手机炒股显得更加专业。例如,中国联通的“掌上股市”业务,用户进入“互动视界”,选择“掌上股市交易版”,然后可以看到该栏目下的所有带交易功能的软件。股民使用“钻石版”软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实现股票的实时买卖交易、查询大盘和个股的走势、行情、K线图等。

16.电子购物及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允许用户买卖货物,允许用户使用无线设备获得服务。例如预订飞机票、预订电影戏剧票、送花服务以及从自动售货机上购物等。由于信息具有个性化特征,根据用户个人的品位和喜好被给予智能的建议,从而使用户感到更快速和更满意。用户付账可以通过将款额计入借方账目付账,也可以通过银行账户或信用卡付账,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付账。电话付账在欧洲和日本非常流行,因为那里的用户在月末会得到特订的收费单。这个收费单不仅列出本月电话的费用,而且还有购物的费用及使用移动因特网服务的费用。

17.无线医疗

医疗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每一秒钟对病人都非常关键,在这一行业十分适合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在紧急情况下,救护车可以作为进行治疗的场所,而借助无线技术,救护车可以在移动的情况下同医疗中心和病人家属建立快速、动态、实时的数据交换,这对每一秒钟都很宝贵的紧急情况来说至关重要。在无线医疗的商业模式中,病人、医生、保险公司都可以获益,也愿意为这项服务付费。这种服务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形下,向专业医疗人员提供关键的医疗信息。由于医疗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并且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同时,这项服务又非常容易扩展,我们相信在整个流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18.手机上网业务

手机上网主要提供两种接入方式: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用户通过数据套件,将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后,拨打接入号,笔记本电脑即可通过移动交换机的网络互联模块(inter-working function,IWF),接入移动互联网。

19.WAP手机上网

WAP是移动信息化建设中最具有诱人前景的业务之一,也是最具个人化特色的电子商务工具。在WAP业务覆盖的城市,移动用户通过使用WAP手机的菜单提示,可直接通过GSM网接入移动互联网,网上可提供WAP、短消息、Email、传真、电子商务、位置信息服务等具有移动特色的互联网服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已开通了WAP手机上网业务,覆盖了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那么,手机上网以后主要有什么应用?从目前来看,主要是三大方面的应用,即公众服务、个人信息服务和商业应用。公众服务可以为用户实时提供最新的天气、新闻、体育、娱乐、交通及股票等信息。个人信息服务包括浏览网页、查找信息、查址查号、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统一传信、电话增值业务等,其中电子邮件可能是最具吸引力的应用之一。商业应用除了办公应用外,恐怕移动商务是最主要、最有潜力的应用。股票交易、银行业务、网上购物、机票及酒店预订、旅游及行程和路线安排、产品订购,可能是移动商务中最先开展的应用。

20.移动电子商务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就是指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移动数据业务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运营商而言,无线网络能否提供有吸引力的数据业务,则是吸引高附加值用户的必要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4》显示,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最强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驱动力:2013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2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0亿部,达到计算机的3倍;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 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信技术。仅7年时间,信息通信技术核心的技术平台体系完成从计算机(Wintel)到智能手机(Android&iOS+ARM)的颠覆,全球计算平台中移动操作系统占比超过50%,视频、微博等主要互联网平台来自移动计算平台(Android/iOS)的流量超过50%,移动芯片年度出货量则达到计算机芯片的5倍。伴随技术与平台迁移的是技术发展模式变革,移动互联网带动开源、开放成为主要技术的主导发展模式,以开源技术开放体系构建纵向整合的生态系统,使产业竞合迈向新高度。移动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惠及了众多的行业和企业。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内容和服务通过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呈现,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智能终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分支。智能终端自2007年起步以来高歌猛进,在2010年末首次超过计算机同期出货量,其后进入高规模、高增长阶段,至2013年其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约为计算机同期出货量的3倍,以年出货10亿部的市场体量成为当今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子产品分支。手机智能化进程带动计算机与电视设备革新,促使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继智能手机后进入高增长通道,2013年平板电脑年出货达到1.8亿部,首次超越同期笔记本出货量,预计两年内将全面超越计算机产品。终端智能化浪潮对电视等简单信息产品的革新将更为迅速和彻底,2013年智能电视形成了百分百以上的超高增长,逐渐成为家电品牌厂商新品发布的标准形式,在2014年将保持增速,成为新的规模化智能产品体系。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智能化演进。2012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58亿部,份额超过全球1/3,并以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超越2012年之前历年之和。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是达到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在智能化方面,2012年二季度我国手机出货中,智能手机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机达52%,领先全球整一年时间完成历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达到52%首次超越50%),而至2013年四季度,我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75%。

移动智能终端的爆发增长,深刻重构了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传统智能终端产业格局。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正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快速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泛终端垂直领域延伸,国内外众多科技企业纷纷积极投入探索发展智能电视、车载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鞋等创新形态终端。特斯拉更推出智能电动汽车,试图革命性地重新定义驾驶体验并变革汽车产业。空前规模的泛终端统一竞争空间正加速形成。

可穿戴设备作为用户接入互联网的新方式和新入口,为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场景、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多的能力。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增强用户捕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另一方面,用户通过可穿戴与终端深度融合,令信息的传递和交互更加便捷直接,加速信息的互联和共享,改变用户行为模式和行动效率,目前基于可穿戴的新型应用生态模式正在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