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拉深次数的最佳策略

确定拉深次数的最佳策略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5 各种金属材料的拉深系数2.带凸缘筒形件拉深次数的确定带凸缘筒形件拉深过程中的变形程度也可用拉深系数来衡量。表7-6 带凸缘的筒形件(10钢)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在确定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次数时,仅应用表7-6中的拉深系数是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变形程度的,在判定带凸缘件的拉深次数时,须应用相应于不同凸缘相对直径d凸/d的最大相对深度h/d进行,其值见表7-7。

确定拉深次数的最佳策略

不同材料、不同外形的拉深件变形程度是不同的,为拉深出合格的零件就必须判定其变形程度,从而决定拉深次数。否则零件拉深过程中,就可能变形程度太大,超过危险断面处的拉应力而产生拉裂。

1.无凸缘筒形件拉深次数的确定

无凸缘筒形件的拉深次数可分别通过以下两种工艺计算方式来确定:

1)计算拉深件的相对拉深高度h/d和材料的相对厚度t/D×100,由表7-4直接查表获得拉深次数。

7-4 无凸缘筒形件的最大相对拉深高度h/d

978-7-111-33337-1-Chapter07-11.jpg

注:大的h/d比值适用于在第一道工序的大凹模圆角半径(由t/D×100=2~1.5时的r=8tt/D×100=0.15~0.08时的r=15t),小的比值适用于小的凹模圆角半径r=(4~8)t

2)采用公式直接计算拉深次数n

978-7-111-33337-1-Chapter07-12.jpg

式中 n——拉深次数;

dn——工件直径(mm);

D——毛坯直径(mm);

m1——第一次拉深系数,查表7-5;

mn——第一次拉深以后各次的平均拉深系数,查表7-5。

计算所得的拉深次数经取较大整数值,即为所求拉深次数。

7-5 各种金属材料的拉深系数(www.xing528.com)

978-7-111-33337-1-Chapter07-13.jpg

2.带凸缘筒形件拉深次数的确定

带凸缘筒形件拉深过程中的变形程度也可用拉深系数来衡量。但由于拉深带宽凸缘圆筒件时,变形区的材料没有全部被拉入凹模,而剩下宽的凸缘,因此,决不可应用无凸缘圆筒件的第一次拉深系数,只有当全部凸缘都转化为工件的圆筒壁时才能适用。表7-6为带凸缘的筒形件(10钢)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对塑料较差材料(如20、25、Q235等)应比表中数值增大1.5%~2%,塑性相近材料的拉深可按表选取。

7-6 带凸缘的筒形件(10钢)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978-7-111-33337-1-Chapter07-14.jpg

在确定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次数时,仅应用表7-6中的拉深系数是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变形程度的,在判定带凸缘件的拉深次数时,须应用相应于不同凸缘相对直径d/d的最大相对深度h/d进行,其值见表7-7。若可以一次成形,则计算到此结束;若不能一次成形,则需初步假定一个较小的凸缘相对直径d/d值,并根据其值从表7-6中初选首次拉深系数m1,初算出相应的拉深直径d1,然后算出该拉深直径d1的拉深高度h1,再验算选取的拉深系数及相对深度h/d是否满足表7-6、表7-7的相应要求。若满足,则可按表7-8选取后续的拉深系数;若不满足,须重新假定凸缘相对直径d/d值,重复上述判定步骤,至满足表7-6、表7-7的相应要求后,再按表7-8选取后续的拉深系数,并计算后续相关的工序参数。

7-7 带凸缘的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深度h/d

978-7-111-33337-1-Chapter07-15.jpg

(续)

978-7-111-33337-1-Chapter07-16.jpg

注:1.大数值适用于零件圆角半径较大的情况[由t/D×100=2~1.5时的rr=(10~12)tt/D×100=0.3~0.15时的rr=(20~25)t]和随着凸缘直径的增加及相对拉深深度的减小,其数值也逐渐减小到r≤0.5h的情况;小数值适用于底部及凸缘小的圆角半径rr=(4~8)t。2.本表适用于10钢,塑性更大的材料取大值,塑性较小的材料取小值。

7-8 带凸缘的筒形件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

978-7-111-33337-1-Chapter07-17.jpg

注:上述数值用于10钢;在应用中间退火的情况下,可将拉深系数减小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