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自从其诞生以来,已经引起巨大关注,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有关资料表明,国内外普遍认为物联网是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于1999年最早提出来的,其理念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品电子代码(EPC)等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即物联网。此设想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首先从技术角度理解,物联网是指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处理的一种智能网络。其次从应用角度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然后“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去管理生产和生活。最后一般通俗理解,物联网则是将无线射频识别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使用,为用户提供生产生活的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服务的网络。
目前国内外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的本质分析,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它是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因此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其本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初步定义为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②要有数据传输通路;③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④要有处理运算单元;⑤要有操作系统;⑥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⑦要有数据发送器;⑧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⑨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其基本特征可简要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慧处理,如图1-1所示。
图1-1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www.xing528.com)
图1-2 物联网的特点
区别于已有的互联网,物联网具有以下特点,对应于图1-2。
更深入的智能化——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更透彻的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泛在网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为泛在网络。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的定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泛在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泛在网使用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件,使用手机、上网卡等多种通信终端,通过各种基础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按需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分析、使用等服务,强调人机自然交互、异构网络融合和智能应用。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当前可实现性来说,泛在网属于未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理想状态和长期愿景。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物联网和泛在网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3来表示。
图1-3 物联网和泛在网的关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