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顾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回顾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一类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最早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人民教育团体。

回顾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类人猿就具有打猎、摘果子等技能,所以人类是先有技能,后来才产生知识。那么,什么时候技能又成为了一种职业必须的?或者说,一种职业需要那些技能呢?

职业是如何发展确定的,这一个基础性的研究问题。“职业”这一社会现象和获得相关资格,并不是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唯一方式(Dostai2005)。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存在明显差异。早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一致通过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认为职业教育是“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旨在为工业、农业商业和相关的服务业等领域提供人才准备的所有教育形式”。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内容更加丰富,其基本内涵包括:(1)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是为职业场所和工作实际中进行有效工作而准备的一种方式;(3)是终生学习的一个方面并且是成为尽责公民的必要途径;(4)是推进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手段;(5)是促进贫穷得以缓解的方法。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职业教育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中,认为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获得、保持或转变及职业生涯质量的获得与改进的教育”。[1]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一种教育类型,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并存。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之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一类教育。

1.1.1 新中国成立前的职业教育

从广义上说,我国古代沿袭的师傅带徒弟的技艺传授方式,是早期的职业实践活动。1900年后开始兴办职业学校,但职业教育的概念直到1917年才诞生。清末洋务运动兴办的军工工业和农、工、商实业,从事的培养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的教育。当时实施此类教育的学堂称为实业学堂,分为简易、中等、高等三级。1903年,清政府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首次将实业教育列入学制,对农、工、商各级各类实业学堂作了明文规定,并特别规定设立为实业学堂培养师资的实业师范学堂。1913年中华民国发布《实业学校令》,确立了壬子癸丑学制,将实业学校分为招收高小毕业生并施以完全普通实业教育的甲种教育和招收初小毕业生并施以简易普通实业教育的乙种教育。

1917年5月,教育界和实业界黄炎培等48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2]。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最早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人民教育团体。由黄炎培于1917年5月联合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宋汉章等在上诲发起成立。该社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举办职业教育事业,建立了职业训练、职业补习、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人才,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进近代学制,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探索职业教育理论、推行职业教育的实践基地。1918年创办子上海市,是中国近代首创的一所中等工商专业学校。最初学校设有机械,土木、商科等专业,招收初小或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或2年;以后统一招收高小毕业生,分初中、高中两级,学制各为3年。该校从初建到1952年,共培养毕业生8000多人,加上肄业生共1万多人,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技巧较为熟练的中初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和普遍欢迎。该校于1952年由中央轻工业部接办[3]

利用网络、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陈列室等,查阅校史、年鉴、周年纪念册、媒体的有关报道等文献资料,发现1900年后职业学校在地方也快速兴起。如湖南省解放前的职业学校有9所,分别是私立明耻女子职业中学成立于1903年、湖南修业学堂成立于1903年、湖南甲等农业学堂成立于1905年、私立楚怡高级工业学堂成立于1909年、湖南中等实业预科成立于1910年、湖南医科大学附属卫校成立于1911年、私立自治女子初级职校成立于1912年、湖南卫生学校成立于1911年和私立涵德女子初级职校成立于1912年。其中湖南私立楚怡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楚工)是湖南国民时期职业教育中的优秀代表,学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成绩都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楚工开设机械科、矿冶科和土木科,如机械科开设34门课程:工程力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图示力学、机械制图、投影画、用器画、机械原理、机构学、蒸汽机、蒸汽罐、内燃机、发动机、汽涡机、电工学电机学、热处理、金属工艺学、机车学、汽车学、水力学水利机械、造纸机械、制糖机械、纺织机械水泵、飞机学、热机学、锅炉、工作学、电镀化学、工厂建筑、工厂管理、工厂薄记。[4]从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范围宽,理论课程为主体。

综述:我国技能技巧文化的传承已经延续了几千年。2000多年前,我国出现了墨子鲁班两位世界级工匠,我们也常听说“庖丁解牛”、“鬼斧神工”等技艺高超的故事,古代,我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与成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要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上世界开始,解放前,我国就兴办了许多公办、私立的职业学校,有些学校几经更名或合并为现代的高等院校。

1.1.2 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教育

今年是新中国已成立70周年,回顾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师徒制(或学徒制),劳动服务公司等;第二个层次为中等职业学校类型,有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类型;第三层次为高等职业院校,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等学校类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属于人事劳动部门管理为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门主管为主,其它有行业、企业主管等等形式,如图1-1所示。

师徒制指将生产操作技能传授给他人的教育行为制度化。传授者为师,被传授者为徒。我国解放后曾作出规定,凡青年工人均应拜师学艺,根据工种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学徒年限,年限期满后才可独立上岗。我国现有的熟练技术工人中有80%左右为学徒出身。采用学徒制的训练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更密切地结合生产,迅速培训出合格的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目前仍存在的师徒制培洲,应着重强调实行现场培训和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师徒制这种形式基本没有了,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推广现代学徒制。(www.xing528.com)

劳动服务公司是集体组织对待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安排就业,介绍就业等职能为一身的新型组织机构。我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创举。其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统一规格和固定模式,学制、教学时数、学员人数、专业设置、培训手段等等均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培养目标以初级技术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为主;培训内容必顶班上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办学方式多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至1986年,全国各级劳动服务公司管理的就业培训中心或学校达1 345个。已培训5 700万待业人员取得就业资格。劳动服务公司的创立,为贯彻“先培训、后就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劳动服务公司现在是由企业培训部门取代,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由人事劳资部门管理和单独设置培养部门二种形式。

图1-1 中国教育体系

中等专业学校指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培养中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类型,是中级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1951年10月起,我国将原高级职业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后按苏联模式大规模创建和发展。现分为职前普通中专和职后成人中专两种。在国家统计中,普通中专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前者一般单成系列。普通中专,以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的为主,还有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专业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学生毕业时均发给中专学历征书。建国以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门技术人才,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作出了贡献。到1987年,我国已有中等专业学校3 913所,在校生达187,39万人。

技工学校又称技术工人学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类型之一。在我国,主体为中级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熟练技术工人。学生毕业时,发给技工学校学历证书,并按考核达到的实际水平,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各地还试办、兴建了少数初级、高级技工学校,分别培养初级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到1988年,我国技工学校已达3 996所,在校生为116万人。

农业中学在农村进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类型。1979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产物,几年来发展很快。这类学校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乡镇建设,以为农村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户”培养中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办学形式上,实行多种层次、多种途径、长短学制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全日制与函授结合、与县、乡镇企业及其它部门挂钩结合,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不同学制,分别发给“毕业证书”、“单科结业证书”、“单项技术证书”。其中全日制农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4年,毕业生不包分配,可多渠道就业。到1987年底,全国有农业中学6 436所,在校学生183.4万人,其中高中阶段的农业中学为4 730所,在校学生141.7万人。

职业大学指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地方性全日制新型综合大学。有的又称为走读大学或联合大学。一般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也有少数是学制为四年的本科和灵活多样的短训班。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目前在我国,职业大学主要以城市为中心,以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己任,专业设置以地方建设事业急需的短缺专业和第三产业专业为主线。其突出特点是地方性、职业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办学中,多实行走读,并采取收费、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对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层次V布局,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高等技术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正稳步地向前发展,受到全社会的欢迎。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专业师资、管理干部的新型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区别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高等专业理论,又要培养学生在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学院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以及少数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学制为本科4年,专科为2-3年,学生毕业时发给本(专)科学历证书。创建最早的是1979年建立的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前身为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前身为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目前,全国已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为农民劳动致富服务。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生产技能的中等、初等专业技术知识人才。主要特点是:(1)把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2)教育与培训不拘形式,长、短期结合;(3)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农村以发展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在努力办好一批农业中专、农村职业中学的同时,积极兴办了各种短学制的,单项的、见效快的职业技术培训,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及农民劳动致富作出了贡献。为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5月6日曾专门发出《关于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

“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80年代初,为适应地方建设对专门人才的急需,一些大中城市创办了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的短期职业大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职业大学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3年,这些职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强调职业性、地方性、针对性,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设置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如文秘、旅游、高级维修技术等,主要是为本地区培养较高级的应用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职业大学虽然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了与社会的联系,但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仍然沿用学科模式。由于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高职教育不重实践、不重应用,缺乏“职业”特色,难以走出传统高专院校“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正如199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的“现有大多数短期职业大学在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毕业生去向等方面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别甚微”。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本科压缩饼干”模式的缺陷虽然已经显现出来,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起步很晚,90年代初开始试点,90年代末开始发展。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开始了大发展时期。教育部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三教统筹”,简称高职(高专)教育。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职院校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教学上强调学科型教育,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另一种倾向是在毕业生的出路上,盲目追求“专升本”升学率。有些人甚至认为,高职就是高专,高职就是过去的大专,过去的大专是压缩型的本科,所以高职就是要办成理论型的本科。可见,“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5]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职业教育的领头羊,经历了跨跃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办了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色的地方职业大学,突破了我国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国家“一包二统”的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别地方进行职业院校办学试点,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即通过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的改革方针。1999年,教育部经国务院授权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6]。换句话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开始大发展,到现在才20年左右的办学历史。

综述:解放后至改革开放期间,一是教育部门主管,普通本科、普通中专为主要形式、也开办了少量的普通大专班,学生毕业之后都是干部身份。二是劳动部门主管,行业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大学为主要形式,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为工人,在企业一线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职工大学培养的学生为在职职工为主,准备转岗为企业管理人员或人才储备。三是其它教育形式。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其它多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