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大量建坝的初期,灌浆前都要求作彻底冲洗,将岩层中的泥砂等软弱物质都清除出来,由坚硬的水泥结石取而代之。当被证明做不到之后,放弃了彻底冲洗的做法,但要把“软的”变成“硬的”这一想法一直没变。而是改成了用高压加重复灌浆来实现。在各种情况下都要采用极限或超极限压力、用“孔口封闭”法作重复灌浆,便是为实现这一想法的重要手段。自从乌江渡在充泥的溶洞中取出了经水煮、风干都不溃散、在数十水力梯度下都不被冲蚀的“类石体”之后,这一思想被大大加强了,所采取的方法措施被迅速推广开来了。
近来在一个工地上遇到,有一些灌浆孔是在充泥的溶洞中施工的。有一孔段在尚未升到设计压力4MPa之前仅1MPa左右就引起大量吃浆不止。经用稠浆、砂浆、间断灌注35d,待凝31次,灌入水泥、粉煤灰362t,地面抬升数十厘米,有关方面既不同意在低压下结束,也不同意暂时把它“隔离”开来等以后看检查结果再说。硬是坚持非达到设计压力不可。所作的解释就是要用高压和重复灌浆把充填的黄泥改变成类似于乌江渡那种硬结体。这等于又给灌浆增添了一条没有明说的标准:光达到要求的透水率还不够!
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在按此想法精心操作的乌江渡也并未实现理想。在后来的施工孔和检查孔中,还是发现有大段大段的黄泥和砂层;而这类东西已经在高水头作用下安全度过了20多年。
土耳其208m高的凯班土石坝,建筑在岩溶现象更为严重的石灰岩地基上。最大灌浆压力通常只有1~2MPa,而且大多都是在不吃浆时才达到。丁.吉尔莫认为,在喀斯特地基上建高坝,试图用高压灌浆来固结稳定充填于溶洞中的塑性粘土是不成功的。(www.xing528.com)
在喀斯特地基上建坝最多、最有经验的前南斯拉夫,他们用的灌浆压力通常只有1MPa左右,灌注材料经常掺有70%以上的粘土,对充填物都不作冲洗。没听说他们的防渗帷幕灌浆出过问题。
我国早先建的许多坝灌浆都用的是“低压”,其中也有是充泥溶洞和“泥化夹层”,没听说出现过什么问题。有许多土坝的劈裂灌浆是用纯粘土浆灌成的,10~30cm厚的“泥墙”同样承受住了数十米的水头压力。
所有这些事例都说明,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一定要把“软的”变成“硬的”才行。只要按标准的方法做好压水试验,证明地层透水率已经具备了10Lu以下,无论是否做了灌浆、灌浆采用的压力有多大,是用何种方法灌成的,都能表明帷幕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密实度”,足能保证渗流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