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组裂缝:走向约180°,与万开路大致呈50°相交,分布于31~32号桩未支挡范围上缘坡地,在万开路32号抗滑桩与路沿相邻支挡约14.3m未设支挡范围公路路面亦有此类裂缝分布,最大裂缝宽度9cm。第四组裂缝:走向约210°,与14~31号抗滑桩布桩方向大致平行,分布于20~31号桩后部地表,桩间土垮塌,30号桩后部最大裂缝宽度达7cm。从上述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可知,场地变形系由于平场开挖引起,与抗滑桩施工质量无直接因果关系。
采用日本SET2130R3全站仪对14~31号抗滑桩所处场地的地表裂缝进行了测绘:
第一组裂缝:走向约220°,与万开路基本平行,分布于万开路32~56号桩抗滑桩前缘,数条裂缝隙相互平行,呈张开状,最大缝宽为9cm,在此处存在明显错台,最大错落高度约1.2m,在31~32号桩未支挡坡地范围也有部分该方向的裂缝。该组裂缝属张性裂缝,其原因是由于污水处理厂平场开挖卸载,破坏了原有平衡,地表呈拉裂破坏;
第二组裂缝:走向约150°与万开路大致垂直,分布于31~32号桩未支挡坡地范围,呈羽状分布,最大裂缝宽度为4cm;便道条石挡墙开裂缝,最大裂缝宽度20cm。该组属剪切裂缝,是土体滑动剪切破坏所致。
第三组裂缝:走向约180°,与万开路大致呈50°相交,分布于31~32号桩未支挡范围上缘坡地,在万开路32号抗滑桩与路沿相邻支挡约14.3m未设支挡范围公路路面亦有此类裂缝分布,最大裂缝宽度9cm。该组裂缝属张性裂缝,是由于未支挡段土体滑动牵引主生的拉裂缝。(www.xing528.com)
第四组裂缝:走向约210°,与14~31号抗滑桩布桩方向大致平行,分布于20~31号桩后部地表,桩间土垮塌,30号桩后部最大裂缝宽度达7cm。该组裂缝属张性裂缝,是由于桩墙分离、墙未施工,桩间土体被挤出引起。
从上述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可知,场地变形系由于平场开挖引起,与抗滑桩施工质量无直接因果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