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坝用纵缝分块进行浇筑,有利于坝体温度控制和浇筑块分别上升,但为了坝的整体性,必须对纵缝进行接缝灌浆,纵缝属于临时施工缝。坝体横缝是否进行灌浆视坝型和设计要求而异。重力坝的横缝一般为永久温度沉陷缝;拱坝和重力拱坝的横缝属于临时施工缝。临时施工的横缝要进行接缝灌浆。
(一)接缝灌浆管路埋设
混凝土坝的接缝灌浆,需要在缝面上预埋灌浆系统。根据缝的面积大小,将缝面以上划分为若干灌浆区。每一灌浆区高10~15m、面积200~300m2,四周用止浆片盘自成一套灌浆系统。灌浆时利用预埋在坝体内的进浆管、回浆管、支管及出浆盒向缝送水泥浆,迫使缝中空气(包括缝面上的部分水泥浆)从排气槽、排气管排出,直至灌满设计稠度的水泥浆为止。图5-21为接缝灌浆布置示意图。
图5-21 接缝灌浆布置示意图
1—拌浆筒;2—灌浆机;3—进浆管;4—回浆管;5—阀门;6—压力表;7—止浆片;8—排气槽;9—排气管;10—支管;11—出浆盒
接缝灌浆的设备有拌浆筒、灌浆机及压力表等,一般布置在灌浆廊道之内。预埋的灌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止浆片。沿每一灌浆区四周埋设,一般用镀锌铁皮或塑料止水片跨过接缝埋入混凝土中,防止浆液外溢。
(2)灌浆管路。包括进浆管、回浆管、支管、出浆盒等,支管间距2m,支管上每1~3m有一孔洞,其上安装出浆盒。出浆盒由喇叭形出浆孔(采用木制圆锥或铁皮制成)和盒盖(采用预制砂浆盖板或铁皮制成)组成,分别位于缝面两侧浇筑块中(图5-22),在进行后浇块施工时,盒盖要盖紧出浆孔,并在孔边钉上铁钉,以防止浇筑时堵塞。后接缝张开,盒盖也相应张开以保证出浆。
图5-22 出浆盒的构造与安装
1—升浆管;2—出浆口;3—预制砂浆盒盖;4—喇叭形出浆孔;5—模板;6—铁钉
(3)排气槽和排气管。排气槽断面为三角形,水平设于每一灌浆区的顶端,并通过排气管和灌浆廊道相通,其作用是在灌浆过程中排出缝中气体,排出部分缝面浆液,据以判断接缝灌浆情况,保证灌浆质量。
接缝灌浆的次序如下:
(1)同一接缝的灌区,应自基础灌区开始,逐层向上灌注。上层灌区的灌浆,应待下层和下层相邻灌区灌好后才能进行。
(2)为了避免各坝块沿一个方向灌注形成累加变形,影响后灌接缝的张开度,横缝灌浆应自河床中部向两岸进展,或自两岸向河床中部进展。纵缝灌浆宜自下游向上游推进。主要是考虑到接缝灌浆的附加应力与坝体蓄水后的应力叠加,不致造成下游坝趾出现较大的压应力,同时还可抵消一部分上游坝踵在蓄水后的拉应力。但有时也可先灌上游纵缝,然后再自上游向下游顺次灌注,预先改善上游坝踵应力状态。
(3)当条件可能时,同一坝段、同一高程的纵缝,或相邻坝段同一高程的横缝最好同时进行灌注。此外,对已查明张开度较小的接缝,最好先行灌注。
(4)在同一坝段或同一坝块中,如同时有接触灌浆、纵缝及横缝灌浆,应先进行接触灌浆。其好处是可以提高坝块的稳定性,对于陡峭岩坡的接触灌浆,则宜安排在相邻纵缝或横缝灌浆后进行,以利于提高接触灌浆时坝块的稳定性。
(5)纵缝及横缝灌浆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灌横缝、后灌纵缝,但也有的工程考虑到坝块的侧向稳定,先灌纵缝、后灌横缝。
(6)同一接缝的上、下层灌区的间歇时间不应少于14d,并要求下层灌浆后的水泥结石具有70%的强度,才能进行上层灌区的灌浆。同一高程的相邻纵缝或横缝的间歇日应不少于7d。同一坝块同一高程的纵、横缝间歇时间,如果属于水平键槽的纵直缝崩浆,须待14d后方可灌注横缝。
(7)在靠近基础的接触灌区,如基础有中、高压帷幕灌浆,接缝灌浆最好是在帷幕灌浆之前进行。此外,如接触灌区两侧的坝块存在架空、冷缝或裂缝等缺陷时,应先处理缺陷,然后再进行接触灌浆。
(二)接缝灌浆施工
1.通水检查
通水检查主要目的是查明灌浆管道及缝面的通畅情况,以及灌区是否外漏,从而为浆前的事故处理方法提供依据,其步骤及要求如下:
(1)单开式通水检查。分别从两进浆管进水,随即将其他管口关闭,依次有一个管口开放,在进水管口达设计压力的情况下,测定各个管口的单开出水率,其通畅标准是进水率大于70L/min,单开出水率大于50L/min。若管口出水率大于50L/min,可结束单开式通水检查;若管口出水率小于50L/min,则应从该管口进水,测定其余管口出水量和关闭压力,以便查清管和缝面情况。
(2)封闭式通水检查。从一通畅进浆管口进水,其他管口关闭,待排水管口达到设计压力(或设计压力70%)时,测定各项漏水量,并观察外漏部位,灌区封闭标准为稳定漏水率小于15L/min(不是集中渗漏),串层漏水率及串块漏水率分别小于5L/min。
(3)缝面充水浸泡及冲洗。每一接缝灌浆前应对缝面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24h,然后用风水轮换洗各管道及缝面,直至排气管回清水,当水质清洁无悬浮或沉淀物时方能灌浆。
(4)灌浆前预习性压水检查。采用灌浆压力压水检查,其目的是选择与缝面排气管较为通畅的进浆管与回浆管环线路,核实接缝容积、各管口单开出水量与压力以及漏水量等数值,同时检查灌浆运行可靠性。
2.接缝灌浆的程序和方法步骤
接缝灌浆的整个施工程序是,缝面冲洗、压水检查、灌浆区事故处理、灌浆、进浆结束。其中灌浆工序本身,是由稠度较稀的初始浆液(水灰比3∶1)开灌,经中级浆液(水灰比1∶1)变换为最终浆液(水灰比0.6∶1),直到进浆结束。
初始浆液稠度较稀,主要是润湿管路及缝面,并排出缝中大部分空气;中级浆液主要起过渡作用,但也可以充填一些较细的裂缝;最终浆液用来最后充填接缝,保证设计要求的稠度。在灌浆过程中,各级浆液的变换可由排气管口控制。开灌时,最先灌入初始浆液,当排气管口出浆3~5min后,即可改换中级浆液;当排气管口出浆稠度与注入浆液稠度接近时,即可改换最终浆液。由此可知,排气管间断放浆是为了变换浆液的需要,即排出空气和稀浆,并保持缝面畅通。在此阶段,还应适当地采取沉淀措施,即暂时关闭进浆阀门,停止向缝内进浆5~30min,使缝内浆液变浓,并消除可能形成的气泡。这种沉淀措施在施工中又称为间断进浆。
灌浆转入结束阶段的标准是排气管出浆稠度达到最终浆液稠度、排气管口压力达到设计压力以及缝面吸浆率小于0.4L/min,达到这3项标准后,即可持续灌浆30min后结束(或关闭全部管口进行缝内进浆30min,或从排气管倒灌30min结束)。
接缝灌浆的压力必须慎重选择,过小不易保证灌浆质量,过大可能影响坝的安全,一般采用的控制标准是:进浆管压力(3.5~4.5)×105k Pa,回浆管压力(2~2.5)×105kPa。(www.xing528.com)
(三)灌区事故及其处理
经过通水检查,可基本判明灌区事故部位及事故类型,灌区事故类型及处理方法分述如下。
1.灌浆管道不通的处理
(1)进、回浆管道不通的处理。处理前,先将灌区充分浸泡7d左右,再用风和水轮换冲洗,风压限制为0.2MPa,水压不超过0.8MPa(逐级加压,每0.05MPa为一级),风和水轮换冲洗时,应将所有管口敞开,以免一旦疏通后缝面压力骤增。如堵塞部位距表面较近,可凿开混凝土,割除管道堵塞段,恢复进、回浆管。当上述措施无效时,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骑缝钻孔或斜穿钻孔代替进、回浆管。
(2)排气系统不通的处理。当排气管不互通,或排气管与进、回浆管不互通时,可初步判断为排气系统不通(也存在缝面不通的可能性),如经疏通无效,一般采用风钻孔或机钻孔穿过灌区顶层代替原管道,一侧排气管至少布置3个风钻孔或一个机钻孔,机钻孔单孔出水率大于50L/min,风钻孔单孔出水率大于25L/min时,可认为畅通。
2.缝面不通的处理
当进、回浆管互通,排气管本身也互通,但进、回浆管与排气管之间不互通时,可判断为缝面不通。缝面不通的原因有3种可能,即缝面被杂物堵塞、压缝或细缝。如缝面被杂物堵塞,可以用反复浸泡、风和水轮换冲洗的办法;如为压缝,则可打风钻孔或机钻孔代替出浆盒,用联孔形成新的灌浆系统;如为细缝,则只能采取细缝灌浆措施。
3.止浆片失效引起外漏的处理
一般采用嵌缝堵漏的方法,根据外漏部位及漏量大小,可先沿外漏接缝凿槽,再用水泥砂浆、环氧砂浆或棉絮等材料嵌堵,能比较有效地阻止浆液外漏。
4.特殊情况的灌浆方法
(1)灌浆区与混凝土内部架空区串漏时,由于漏量大,灌浆时间必然延续较长,若管道及缝面又不太通畅,则不宜采取降压沉淀的方法,否则,缝面由下至上泌水,阻力增大,最终可能导致堵塞。通常在变换至最终级浓浆,缝面起压正常后,保持50%~70%的设计压力灌注,当吸浆量急剧下降时,再升到设计压力灌注,直至达到正常标准时结束。
(2)止浆片失效引起外漏,一般先嵌缝堵漏,再进行灌浆。当灌浆过程中发现外漏严重时,如缝面处于充填初级浆液阶段,可及时冲掉,嵌缝再灌;如缝面处于充填中级或终级浆液时,可边嵌边灌,同时在灌浆工艺上采取间歇沉淀或降压循环的措施,迅速增大缝面浆液黏度,促使缝面尽早形成塑性状态,当吸浆率明显减少时,在设计压力下正常灌注至结束。
(3)止浆片失效引起相邻灌区串漏,一般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表面外漏处嵌缝,然后多区同灌,每个灌区配一台灌浆机,可灌性差或漏量大的灌区先进浆,以利于各灌区同时达到在设计压力下灌注。当某一灌区先具备结束条件时,须待串漏区的吸浆率在设计压力下明显减小时才能先行进浆,互串区先后结束间隔时间,一般控制不超过3h。另一种方法是当不允许互串灌区同灌时,也可采取下层灌浆,上层通水平压防止下层浆液串入上层的措施,上层通水时的层底压力应与下层灌浆的层顶压力相等。
(4)进、回浆管道全部失效时,若布置条件许可,可做骑缝钻孔代替进、回浆管(孔距一般为3m),风钻孔代替排气管,灌浆方法与正常条件下的灌浆方法基本相同。如无条件布置骑缝机钻孔时,可采用风钻斜穿孔,一般3~6m2布置一孔,各孔均设内管(进浆管),孔口设回浆管,从灌区下层至上层将进、回浆管分别并联成若干孔组,并留出排气孔,灌浆时下层孔组进浆,上层孔组回浆,中层孔组放浆,灌至达到结束条件时停止。
(5)细缝灌浆。细缝一般指冷却至灌浆温度后,张开度仅为0.3~0.5mm的灌区,在灌浆施工中,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用细度为通过6400孔/cm2的筛余量在2%以下的42.5级硅酸盐磨细水泥。
2)在灌浆初始阶段,提高进浆管口压力,尽快使排气管口升压,有利于细缝张开,其张开度应严格控制在0.5mm以内。
3)采取四级水灰比,即4∶1、2∶1、1∶1、0.6∶1浆液灌注。先用4∶1浆液润滑管道与缝面,2∶1浆液过渡,尽快以1∶1浆液灌注,尽可能按终级浆液结束,最后从排气管倒灌补填。浆液中可掺用塑化剂(掺量以不超过水泥重量的3‰为宜),以改善浆液流动性。
4)灌浆过程中,当变浆后排气管放出稀浆时,即从两侧进浆管同时进浆,或与排气管同时进浆,以改善缝面浆压分布(因缝面出浆盒有时局部阻塞)。
5)在经过论证的情况下,采用坝块超冷(即比灌浆温度低2~4℃),力求改善缝面张开状况。
6)化学灌浆(使用不多),必须谨慎选用化学灌浆材料和施工工艺。
(四)质量检查
灌区的接缝灌浆质量,应以分析灌浆资料为主,结合钻孔取芯、槽检等质检成果,进行综合评定。主要评定项目有以下几个:
(1)灌浆时坝块混凝土的温度。
(2)灌浆管路通畅,缝面通畅以及灌区密封情况。
(3)灌浆施工情况。
(4)灌浆结束时排气管的出浆密度和压力。
(5)灌浆过程中有无中断、串浆、漏浆和管路堵塞等情况。
(6)灌浆前、后接缝张开度的大小及变化。
(7)灌浆材料的性能。
(8)缝面注入水泥量。
(9)钻孔取芯、缝面槽检和压水检查成果以及孔内探缝,孔内电视等测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