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解析

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解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关于凸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方程中,如没有特别说明,各个符号的含义同上。从式可以看出,从动件做简谐运动时,其加速度按余弦规律变化,所以简谐运动又称为余弦加速度运动。若将此运动规律用于“停—升—停”型运动,则从动件的加速度在起始和终止时刻不连续,机构将产生柔性冲击,故该运动规律仅适用于中低速。应注意的是,上述各种运动规律方程式都是以直

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解析

凸轮机构中组合式运动规律是由基本形式运动规律(三角函数运动规律、多项式运动规律)根据边界条件组合设计而成的,在《机械原理》《机构学》的书籍中都有论述,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只是给出各种运动的表达式和特点。本节主要介绍组合式运动规律的设计过程。

(一) 三角函数运动规律

1.简谐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当一点沿圆周做等速运动时,该点在圆周直径上的投影运动称为简谐运动。若从动件运动规律为间歇运动,则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与凸轮转角的关系表达式为:

式中:h 为直动从动件的动程;φ0为与h 相应的凸轮转角;φ 为某一时刻凸轮的转角;ω 为凸轮的角速度(常数);s 为从动件的线性位移;v 为从动件的速度;a 为从动件的加速度。

以下关于凸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方程中,如没有特别说明,各个符号的含义同上。

从式(10-38)可以看出,从动件做简谐运动时,其加速度按余弦规律变化,所以简谐运动又称为余弦加速度运动。

图10-13 为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当凸轮角转过φ0角度,从动件从起始位置上升一个动程h,其加速度曲线相当于余弦曲线的半个周期。若将此运动规律用于“停—升—停”型运动,则从动件的加速度在起始和终止时刻不连续,机构将产生柔性冲击,故该运动规律仅适用于中低速。若将该运动规律用于“升—降—升”型运动,即两个运动周期之间从动件没有停歇过程,则加速度曲线成为连续曲线,如图10-14 所示,不存在柔性冲击,可用于高速

2.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这种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方程式为整个周期的正弦曲线,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表达为:

图10-15 为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将其用于“停—升—停”型运动,从动件在起始和终止位置的加速度无突变,即无柔性冲击,运动平稳。

图10-13 简谐运动曲线

图10-14 简谐运动用于“升—降—升”型运动

(二) 多项式运动规律

多项式运动规律的位移方程式一般表达为:

图10-15 正弦加速度运动曲线

式中,C0、C1、C2、…Cn均为系数。常用的多项式运动规律有等速运动、等加速运动、等减速运动和五次多项式运动。

1.一次多项式运动(等速运动) 规律

一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的速度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故又称为等速运动规律,曲线如图10-16 所示。这种运动规律用于“停—升—停”型运动,从动件在始、末位置分别有正、负无穷大的加速度,产生理论上无穷大的惯性力,出现所谓刚性冲击。所以单纯采用等速运动规律以实现“停—升—停”型运动是不合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2.二次多项式运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规律

二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由两段组成,即等加速段和等减速段,其中,等加速段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表达式为:

图10-16 等速运动规律曲线

等减速段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方程式为:

二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曲线如图10-17 所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在起始点和终止点虽然没有速度突变,但在这两点及中点仍有加速度突变,即存在柔性冲击。在高速条件下,振动、冲击仍较剧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运动规律的应用。

3.五次多项式运动(等速运动) 规律(www.xing528.com)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的表达式为:

图10-18 所示为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的运动曲线,由图可见,其加速度变化比较缓和,因而常在较高速度的凸轮机构中应用。

图10-17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曲线

图10-18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曲线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从动件回程时的运动方程为:

对于更高次方的运动规律,如七次多项式运动规律,再添两个系数,可相应增加两个边界条件,以控制从动件在始、末位置的跃度(加速度的导数)。推导方法与上述相同。

(三) 组合式运动规律

为了消除上述单一运动规律中存在的刚性冲击或柔性冲击,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运动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组合,可得到组合运动规律。为了消除冲击,在两种运动规律的连接点处,要保证它们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相等,这就是两种运动规律进行组合时应满足的边界条件。

下面以正弦加速度与等速运动规律的组合为例进行分析。

等速运动规律的从动件在运行的过程中速度平稳,加速度为0,故对机构的运行有利,但其在运动的始、末存在刚性冲击。如果单一采用该运动规律,将会在运动的起始和终止时产生巨大的惯性冲击,对机器极其不利,所以须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是,在运动的始、末两端用正弦加速度曲线、余弦加速度曲线或其他曲线进行光滑连接。

下面介绍用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对其进行修正的方法,其他的组合方式可参考此方法进行。

正弦加速度与等速运动规律组合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如图10-19 所示,φ1、φ3为正弦加速度对应的凸轮转角,φ2为等速运动规律对应的凸轮转角。通常,取φ1=φ3=φ0/4,即升程运动的一半时间为正弦加速度运动,且分布在前四分之一和后四分之一段。因为这种组合运动规律在始、末两点处的加速度均为零,可用于工作行程需等速的“停—升—停”运动。

图10-19 正弦加速度与等速运动规律组合

设正弦加速度运动所对应的从动件位移(AB 段和CD 段位移之和)为H,则以φ0/2 和H分别替换式(10-39)中的φ0和h,有:

在B 点处,φ=φ0/4,带入式(10-46),可求得B 点处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对于BC 段,可直接应用式(10-40),并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确定:C0=H/2,C1=4H/ φ0。这样,等速运动的规律可写为:

当凸轮转过整个升程运动角的一半,即φ=φ0/2 时,从动件也运动到升程的一半,即s=h/2,把这个对应关系带入代入式(10-46)得H=h/3。依次代入式(1-46)和式(10-48),就可以得AB 段和BC 段的运动方程式。

AB 段:0≤φ ≤φ0/4

BC 段:φ0/4≤φ ≤3φ0/4

根据对称关系进一步导出与AB 段对称的CD 段的运动方程式。

CD 段:3φ0/4≤φ ≤φ0

各种单一运动规律及组合型运动规律的最大速度vmax和最大加速度amax如表10-1 所示,表中还列出了各种运动规律的荐用范围,供选择从动件运动规律时参考。

应注意的是,上述各种运动规律方程式都是以直动从动件为对象来推导的,如为摆动从动件,则应将式中的h、s、v 和a 分别更换为动程角βm、角位移β、角速度ω 和角加速度ε 。

表10-1 各种运动规律特性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