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码是1955年由Elias等人提出的一种信道编码方法。卷积码通常用于前向纠错法,也就是接收端根据编码后的冗余信息,自行检测并纠正错误,即使不能完全纠正错误,也无需发射端重发数据。另外,卷积码主要用于纠正随机错误,若存在连续错误,则需要和交织技术配合,将连续错误随机化。卷积码的编码过程充分利用了码字间的相关性,因此在码率和复杂性相同的条件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其他编码方式。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卷积码。
举例
如图2-5所示,在一条河上放置了几块石墩(不是石桥),一行人手拉手陆续(串行)通过,有一人喊口令“1-2-1,1-2-1”,每喊一次口令,大家同时向前走一步,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前后同学之间手拉手,这时,若有一人掉下河,前后同学互相帮忙,可以将其救上来。
图2-5 卷积码举例
图2-6为(2,1,5)卷积编码器的示意图。已知生成多项式为(31,33)8,在图2-6中,D为移位寄存器,每过一个时钟,D中的数据向前移动一位,即D0的数值送到D1,D1的数值送到D2,以此类推。详细说明如下:
1)(2,1,5)表示当输入一个码元时,就会输出两个码元,编码效率为1/2;且这两个码元不仅与当前的输入码元有关,而且与前面的4段信息(共计5个)有关系,那么此卷积编码的约束长度为5。(www.xing528.com)
2)生成多项式为(31,33)8,注意是八进制,换算为二进制位为(11001,11011),那么生成多项式为
这表示D4、D3、D0这3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相加得到g0,D4、D3、D1、D0这4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相加得到g1。
图2-6 卷积码示意图
卷积码的特点是编码简单、性能高、解码远比编码复杂,限制了编码的约束长度,在设计卷积码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编码效率和约束长度。编码效率越低,频谱利用率越低,可靠性越高;约束长度越长,可靠性越高,实现复杂度越高。例如在现行的GSM系统中,从基站发往手机的下行链路采用1/2编码效率,而上行链路采用1/3编码效率。这是因为手机发射功率小,传输同样的距离,上行链路更容易出错,故在上行链路采用1/3编码效率,提高纠错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