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现代服装发展的顶峰。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传统以男性为主导的工作环境,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变得越来越独立。因此,在80年代出现了带有男性意味的女装廓型。比如,有厚垫肩的西装,夸张大胆的配饰,尖头高跟鞋。
20世纪80年代的健身热潮是运动服装融入时尚的催化剂。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穿上健美短裤、紧身衣和绑腿参加健美操课或锻炼,健身中心变成了一个社交场合,运动服变得时髦起来(图5-61)。同时,设计师们也尝试各种新型面料。1980年,美国设计师诺玛·卡玛丽(Norma Kamali)创作了一套完全用灰色羊毛制成的运动衫。1984 年,美国设计师唐娜·卡兰(Donna Karan)设计了弹力紧身衣。艾泽丁·阿拉亚(Azzedine Alaïa)设计了莱卡服装,他为时尚界带来了一场时髦革命。除了强调身体意识的趋势之外,其他运动服装风格也在这十年里渗透到了时尚界。足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式样休闲装的潮流,也使得运动装备尤其是运动鞋变得极为流行。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时尚的街头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主流的时尚设计界,很多设计师都借鉴了街头服饰的元素来进行设计。这就导致了20 世纪80 年代更加重视设计师的个性化特征。逐渐地,一些设计师的名字成了代表他们标志性风格的同义词。比如,意大利设计师詹尼·范思哲、法国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让·保罗·高迪埃(Jean Paul Gaultier)、卡尔·拉格斐尔德(Karl Lagerfeld)。这些极具才华的设计师对时尚潮流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图5-62、图5-63)。
图5-61 1985年运动女装
图5-62 1987年让·保罗·高迪埃女装作品
图5-63 2000年卡尔·拉格斐尔德女装作品(www.xing528.com)
(二)哥特风尚(Goths)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些流行音乐人、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摄影师经常从街头亚文化中汲取灵感。时尚业界对于街头亚文化元素的借鉴,逐渐使街头服饰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基于这样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萌生出了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这个新的亚文化群体以黑色为基调,服饰风格逐渐向着阴郁的方向发展。这些年轻人,崇尚朋克的虚无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奢华,他们觉得自己是存在于黑暗中不死的灵魂,他们强调黑暗带有阴郁气质的服装造型,这个新生的年轻人群体就是“哥特风尚”(Gothic)。
这种亚文化最初出现的地点同新浪漫主义风尚出现的地点一样,就是伦敦名为“巴特卡夫”(Batcave)的夜店里。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年轻人曾经在这里举办的名为“鲍伊之夜”(Bowie Night)的大派对中第一次被关注,1981年又在这里出现了哥特风尚。
其实“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中世纪建筑等美术样式的贬称,含有“野蛮”的意思,语源则来自于日耳曼的哥特族。在13~15世纪这个词则被用来形容那个时期的欧洲服饰风格。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哥特”风格在造型上与传统的欧洲哥特服饰有着很大差异。
哥特风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性化的暗色系服装以及浓烈色彩的化妆。哥特风格的年轻人经常穿着黑色或者暗色系的服装,佩戴着各种宗教饰物,服装中充满了蕾丝和网状装饰物。同时,服装中还大量使用皮革以及系得很紧的蕾丝紧身胸衣和带有别针的极高的高跟鞋。头发则是在黑发上加一点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化妆则是以黑白色系为主,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他们的脸经常被涂得非常苍白并搭配深红色和紫色的眼影,嘴唇上使用像血液一样的红色或黑色唇膏。哥特风格的年轻人非常抵触20 世纪80 年代最流行的沙滩文化“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的健康理论,他们崇尚“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的审美观点。他们还常佩戴着宗教风格的银质首饰以及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甚至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T 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还有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也是他们的最爱(图5-64、图5-65)。
哥特亚文化对时尚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1 世纪,2003年秋/冬时装周上,汤姆·福特(Tom Ford)将哥特元素融入古驰(Gucci)品牌的女装设计中。这场发布会上模特们在脖子上挂起黑色十字架、穿上黑色束腰缎子大衣、黑色斜裁长袍、扎上黑色宽领带,展示出了优雅而又性感的带有哥特风格的高级女装。美国设计师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的女装发布会中也充斥着哥特元素,模特们身着长长的牧师披风、拖地鱼尾裙,系在脖子上的黑色丝带映衬得肌肤如雪。
图5-64 巴特卡夫俱乐部门口的哥特族
图5-65 1992年约翰·加利亚诺设计的女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