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希腊服饰——轻松与开放的文明风格

古希腊服饰——轻松与开放的文明风格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克里特文明的服饰带有轻松、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与其他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女子服饰的上半身基本为皮制的合体上衣。克里特文明虽然属于爱琴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其服装样式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宽松且基本以缠绕式为主的款式有很大的差异,带有强调紧身、合体的服饰特点。

古希腊服饰——轻松与开放的文明风格

(一)爱琴文明服饰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是爱琴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3000 年,克里特岛形成了特有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即青铜器文化)。大约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岛被来自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所征服。后来历史上把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现象称为“爱琴文明”。

克诺索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建筑,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与当时东方各国威严、沉重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区别。从这些壁画中可以帮助史学家研究克里特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在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克诺索斯王宫里甚至设有专门纺纱织布的专门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克里特人对服饰的重视。整个克里特文明的服饰带有轻松、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与其他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

克里特男子服装的主要款式是罗印,而克里特人的罗印一般会在下摆处装饰有各种花纹与图案,这种款式也是受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影响。尤其国王的装束更为特殊,国王穿着的是一种类似围裙式样的罗印,这种罗印的长度正好将臀部遮盖住,并用白色的腰带在右腿的根部缠绕打结(图1-4)。这个时期男子的另一种代表服饰就是缠腰布。此类服饰一般选用类似亚麻等质地布料做成,也用硬挺的类似羊毛、皮革之类的材料来制作,因此缠腰布的样式取决于所选的材料质地。服装上饰以蔷薇花和螺旋状等图案,突出了典型的男性腰身。这个时期无论男女,腰都被人为地勒细,细腰是这个时期人体美的重要标志。

克里特女子的服饰是非常具有现代感的,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剪裁”这一概念正是起源于远古的克里特。从现存的一些克里特壁画和石雕中可以看到克里特人的服饰无论从服装结构还是裁剪的角度,其完成度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蛇女神像”中呈现出来的女子服饰的形象(图1-5)。女子服饰的上半身基本为皮制的合体上衣。这种上衣的款式是将胸部完全暴露在外面,而在腰部到臀部上方用绳子穿过服装预留孔的方式将腰部束紧。女子服饰的下半身基本为“钟形”裙,这种裙子整个造型呈钟形或塔形。臀部的造型微微蓬起,从臀部至脚踝逐渐形成了下摆宽大的吊钟形“塔裙”。这种原始服装的下摆一般是有多层荷叶花边修饰的裙子。一般用灯芯草、木头或金属做成箍并一个个串在一起,将裙摆撑开,有的史学家认为这就是之后裙撑的雏形。从一些壁画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女子服饰的特点,就是贴身的胸衣紧紧束在裸露的胸部下方,衣袖长度到肘关节,样式可以是紧贴手臂的也可以是蓬松的,甚至带有上宽下窄的“羊腿袖”。有些女子服饰的衣袖用丝带绑住,在后颈处打结或用肩带固定。有时圆锥形的裙子也会选用质地较硬的布料来制作,外面再镶上一层层的荷叶边,并装饰着图案,色彩艳丽,裙摆外还用一条浆过的围裙包裹着。

图1-4 克里特岛出土壁画,画中男子穿着罗印

图1-5 蛇女神像(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土雕像)

想要完成这样造型的服装,需要相当高超的裁剪技术。克里特的女子服饰在整个西方服饰发展史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服饰现象。这个时期的服饰造型与数千后人们创造的服装外形在形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克里特文明虽然属于爱琴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其服装样式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宽松且基本以缠绕式为主的款式有很大的差异,带有强调紧身、合体的服饰特点。这样的服装外形在古代服饰中是极为特殊和罕见的,它不但最终促成了希腊服饰的发展,还对黑海沿岸、地中海东部甚至小亚细亚的服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希腊服饰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西方文明发展的源头。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公元前10~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还处在多个小国分立而治的混乱状态中,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开始,古希腊的市民主权逐渐扩大,一些施行新制度的城市开始增多,如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这些新兴的城市是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起点。居住于斯巴达的主要是多利安人,居住于雅典的主要是爱奥尼亚人,这两个民族作为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在建筑、美术、服饰等不同的领域为后世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样式。无论在建筑还是服饰文化方面,多利安式样庄重、简朴代表了男性特质,爱奥尼亚式样纤细、优雅代表了女性特质(图1-6)。

图1-6 胜利女神雕像(公元前190年左右大理石雕像

希腊人穿着非常简单、质朴,大多数服装都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布通过缠绕和披挂的形式来完成。不同的服装主要是穿着方式的不同,而对于面料本身则几乎没有过多的剪裁和缝纫。根据古希腊文明的时代变迁,古希腊的服装大体有四种形式,即克里特米诺时期样式、迈锡尼时期样式、创始时期样式、古典时期样式。克里特米诺式就是克里特服装的裁剪方式。迈锡尼时期样式则受到克里特服饰的影响,但更趋于质朴,如腰带、衣边等服饰用料更偏爱皮革甚至金属。创始时期样式是在女子束身上衣和披肩的剪裁原理的基础上展开,采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塑造人体。古典时期样式则面料质地更加柔软,穿着方式进一步完善,衣服和身体更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制作服装时开始采用极少量的裁剪和缝纫技术。穿着艺术备受重视。当时人们心中最完美的服装是精致得让人难以区分哪里是衣服哪里是身体。

1.希顿

“希顿”(Chiton)是古希腊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就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布将身体包裹住并在肩部固定,腰部用绳子束紧的服装样式。希顿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多利安式希顿(Doric Chiton),另一种称为爱奥尼亚式希顿(Ionic Chiton)。这两种希顿在用料与穿着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多利安式希顿也称为佩普洛斯(Peplos),是男女皆穿的服装,最初衣料为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多利安式希顿的用布尺寸为长边是两臂伸直后两肘间距离的2 倍(约180cm),短边则是从领口到脚踝的长度加上从领口到腰围线的长度。穿着方法是先将长方形面料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下来的长度是颈部到腰际线的长度,然后围着身体将长方形的短边对折,在两肩分别用长10cm左右的别针固定。多利安式希顿常用毛织物,所以衣褶比较厚重、粗犷,凸显男性特征,同时用别针分别在双肩固定两点。多利安式的侧缝一般不缝合,且款式上没有袖子(图1-7、图1-8)。(www.xing528.com)

图1-7 多利安式希顿(公元前470年出土浮雕

图1-8 希顿服饰复原

爱奥尼亚式希顿是公元前6 世纪左右住在雅典的女性开始穿着的,面料以薄麻或带有普利兹褶的丝麻织物为主(图1-9)。随着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流行,多利安人也开始穿着爱奥尼亚式希顿。与多利安式希顿一样,爱奥尼亚式希顿也是由一块白色的长方形布料制作而成,但在布料尺寸和穿着方式上略有不同。衣料尺寸为长边是两臂伸直后两腕间距离的2倍,短边是领口到脚踝的距离加上上提部分的用料量。穿法是先将两个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出手臂的位置全部缝合,从肩到两臂分别用8~10个安全别针分别固定,在腰部束带并折出褶量。之所以使用安全别针是因为最初多利安式希顿是用普通别针来固定的,但当人们发生争执时,这些别针就成了斗殴的工具,所以后来爱奥尼亚式希顿就使用安全别针来固定(图1-10)。也因此多利安式希顿后来逐渐被爱奥尼亚式希顿所取代。爱奥尼亚式希顿由于使用麻织物所以衣褶细且多,凸显女性优雅的特征。爱奥尼亚式希顿侧边是缝合的,且结构上有袖子。

2.希玛纯

古希腊人无论男女经常在希顿外面穿着一种名为希玛纯(Himation)的外套。希玛纯一般是由一块长2.9m、宽1.8m的长方形厚毛织物做成(图1-11)。色彩以白色居多,在长方形面料边缘经常装饰有深红色或青色系的刺绣装饰图案。希玛纯很像现在的斗篷或披肩,穿着方式是直接将其缠绕、披挂在身上并在肩部固定。在天气恶劣或者葬礼时人们会用希玛纯盖住头部或将头部包裹起来。而当时的学者、哲学家、武人则不穿希顿而直接穿着希玛纯,以彰显其推崇的禁欲精神。

古希腊女性还经常披挂一种类似希玛纯的斗篷,这种斗篷称为“迪普拉库斯”(Diplax)。穿着方式是将四方形的大块的面料对折,一侧披挂在肩部,另一侧则从腋下穿过自然悬垂在身体两侧(图1-12)。

图1-9 爱奥尼亚式希顿(公元前475年出土的雕像)

图1-10 固定希顿用的别针

这个时期还有一种比希玛纯略小型的斗篷,名为“克拉米斯”(Clamys)。这种斗篷来源于塞萨利和马其顿军人所穿的斗篷,在古希腊,年轻人和骑士很喜欢穿这样款式的斗篷。它是由1m宽、2m长的毛织物做成,穿着时披挂于上身,用别针在一侧肩部固定。

图1-11 穿着希玛纯的辩论家(公元前200年左右出土的雕像)

图1-12 希顿外面穿着迪普拉库斯的女性(公元前320年左右出土的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