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内部由两个PN结构成,因此其管脚、类型及性能优劣都可通过万用表的欧姆档进行检测。
1.管脚的判别
(1)基极(B)和晶体管类型的判别 首先将万用表置于R×1k档。对于普通指针式万用表,黑表笔(为万用表内部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到某一假设的晶体管“基极”管脚上,红表笔(为万用表内部直流电源的负极)先后接到另外两个管脚,如果两次测得电阻值都很大(或都很小),而且对换表笔后两个电阻值又都很小(或都很大),则可确定假设的“基极”是正确的,若在另两个管脚上所测的电阻值一大一小,则假设的“基极”是错误的,此时,要重新假设一个管脚为“基极”,重复上述过程。基极(B)确定后,以黑表笔接基极,红表笔接另外两极,如果测的电阻值都很小,则晶体管为NPN型,反之为PNP型。
图3-11 常用晶体管的外形
图3-12 晶体管集电极和发射极的判别方法
对于数字式万用表,红、黑表笔的极性正好与指针式万用表相反。下文中的红黑表笔均针对指针式万用表而言,应用数字式万用表进行检测的方法读者可根据本书自行推导。
(2)集电极(C)和发射极(E)的判别 以NPN型晶体管为例,在基极以外的两个电极中任意假设一个为“集电极”,并在已确定的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中接入一个大电阻R如图3-12所示(实测中也可用大姆指和食指接触两极,用人体电阻替代电阻R)。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搭接在假设的“集电极”上,红表笔搭接在假设的“发射极”上,如果万用表指针有较大偏转,则以上假设正确;如果指针偏转较小,则假设不正确。为准确起见,一般将基极以外的两个电极先后假设为“集电极”进行两次测量,万用表指针偏转角度较大的那次测量,与黑表笔相连的才是晶体管的集电极(C)。如果是PNP型晶体管,在测量时只要将红、黑表笔对调一下位置,上述判别过程和方法同样成立。(www.xing528.com)
2.β值的测量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β)有两种测试方法,一为估测法,二为定量测试。第一种比较简单,但它只能定性比较管子电流放大系数的大小,要想确切知道β数值,只能应用第二种方法。
(1)估测β值 将万用表欧姆档置于R×1k档,黑、红表笔分别与NP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C)、发射极(E)相接,当在基极(B)和集电极(C)之间接入电阻后,万用表指针会右偏,即C、E间电阻变小。如果偏转角度大,则说明晶体管的电流放大能力强,β值大;若右偏角度小,则说明放大能力弱,β值小。
(2)定量测量β值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β,可通过图3-13所示电路测量。调节电源UBB使IB为某一定值,然后改变UCC读出UCE和IC的对应数据,当取定若干个不同的IB值时,就可得到一组与之对应的UCE和IC值,再将测试结果用逐点描图法画在直角坐标系(iC-uCE)中,即得输出特性曲线。在输出特性曲线的放大区域内,选取IB值并找出对应的IC值代入式(3-2),就可得到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图3-13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β的定量测试
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PNP型晶体管的测量,但要注意连接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