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表开挖
地表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开挖改变了边坡形态,使边坡坡高、坡度增加,应力场发生变化,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开挖使潜在不稳定的边坡临空,揭露了倾向坡外的软弱结构面,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
2013年4月4日,重庆市万州区荆竹屋基发生滑坡(见图4.22),造成61间房屋倒塌,约400 m村级公路损毁。该滑坡就是由于滑坡前缘不合理采石活动形成的。荆竹屋基滑坡前缘孙家—梁平公路内侧顺坡分布有两处采石形成的采空区,切坡高度均在23 m左右,边坡坡角在70°以上,且两个采区均将砂岩下部深灰色页岩夹层揭露临空,导致滑坡发生。
图4.22 荆竹屋基滑坡发生前后剖面图
2)地下开挖
地下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体崩滑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见表4.13。地下采矿活动改变了坡体内部的应力场,使上覆岩层及地表发生变形、位移,并引起“悬臂效应”或顶板冒落,诱发平行于陡崖走向的深大裂隙产生,裂隙与边坡的控制性结构面组合,易将岩体切割成潜在崩滑块体。
表4.13 山体开裂崩滑与地下采矿的关系
(www.xing528.com)
续表
例如,1980年6月3日,湖北宜昌盐池河磷矿区发生大规模山体崩塌,崩塌山体总体积约100×104 m3,摧毁并埋没了该矿整个工业广场及民用建筑物,造成284人死亡。据调查,地下磷矿层的开挖,使地表垂直裂缝逐渐扩展至崩塌山体底部的滑动面,形成不稳定块体。地下开采是导致此次大规模滑坡的主要原因。
又如,1994年4月30日,位于重庆市武隆县乌江下游边滩峡左岸鸡冠岭发生崩滑(见图4.23),崩滑岩体摧毁了武隆县兴隆煤矿,残体滑入乌江,砸毁、砸沉船只5艘,伤亡2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88万元。据调查,崩塌发生前,兴隆煤矿于1994年2月发现水池开裂漏水,3月发现风井平硐拱圈开裂,4月26日矿井内裂缝增大,出现险情。兴隆煤矿地下采空加速了鸡冠岭上覆岩层弯曲变形,岩层节理裂隙扩张,上覆岩层出现“悬臂效应”。因此,煤矿开采是此次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
再如,前文提到的2009年6月发生的重庆市武隆县鸡尾山崩塌(见图4.2、图4.24),鸡尾山地形上的高陡临空,位于鸡尾山坡体前缘的地下铁矿大面积采空,形成的“悬臂效应”是山体崩塌的主要原因。
图4.23 鸡冠岭滑坡地质结构模型图
图4.24 鸡尾山崩塌体素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