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丽河湖建设的关键技术要素

美丽河湖建设的关键技术要素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湖文化挖掘是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河湖内在美的必要条件,可从河湖历史、治水事迹、流域人文、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挖掘。

美丽河湖建设的关键技术要素

3.2.1 河湖防洪安全

(1)系统考虑防洪安全。根据有关规划中防洪排涝的要求和存在的防洪安全问题,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河湖清淤、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基本消除河道洪水安全影响。

(2)优化堤岸工程建设。从安全、生态和综合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堤岸工程建设,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使堤岸的结构形式尽量自然生态;建筑材料宜选用多孔隙天然材料,切忌过度渠化、硬化河道;堤岸空间和功能设计应分析综合功能需求,合理结合沿线交通、便民、文化、景观、休闲等。

(3)合理建设水景观工程。维系和发挥河湖工程稳定河势、灌溉引水、改善生态等方面的功能,注重与下游消能和堤岸连接处的安全措施,实现水景观设施与河床自然融合,并融入当地人文风情元素,营造水清岸绿景色。

3.2.2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1)加强河湖生态调查。对河湖常年水质变化、常年水量情况、空间形态、植物、水生动物种类及生存繁衍环境等情况进行统计和针对性调查,找准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2)修复河湖空间形态。对河湖空间形态系统进行修复,对直线化、规则化的河湖岸线尽量优化调整,修复岸、坡、滩、槽形态,使相互之间平顺过渡。河湖空间形态修复不影响行洪安全和结构安全。

(3)保证河湖生态性水量。分析全河段生态水量问题,确保河湖生态健康,采取引配水、清淤等措施改善水体流动性,有效解决河段断流和生态性水量不足等问题。

(4)合理配置植物措施。结合岸坡稳定、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要求采取植物措施,构建河岸带缓冲区,生态湿地优选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水生植物、低杆植物,湖泊植物配置宜营造湿地景观。

(5)科学清淤疏浚。河湖沉积底泥是重要的污染源,又是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清淤方式和清淤规模,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结合底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确定底泥的处置方式。

3.2.3 河湖管护设施

(1)完善监测监控设施。防洪控制断面宜设置水位、流量监测设施;在水位流量监测点、管理房、水闸、重要堰坝、险工险段等重要位置布设必要的视频监控设施。

(2)完善管护标识标牌。探索建立涵盖安全警示、河湖长制、工程特性、建设情况、水情宣传、文化标示等系统,并尽量结合各地特色,做到美观、耐用。(www.xing528.com)

(3)合理设置管护用房。增设必要的管理用房,并遵循节能、绿色和环保原 则,与河长制管理要求、水情教育、水文化展示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做到外形美观、功能多样、经济实用。

3.2.4 亲水便民设施

(1)合理布设滨水慢行道。慢行道宜利用堤岸进行布设,堤岸顶慢行道可结合防汛道路,堤岸脚部慢行道应结合防冲功能布置,并考虑行人的安全与舒适度。

(2)合理建设滨水小公园。在重要节点处,结合古桥、古堰、古树、古村落等布置滨水滨岸小公园,充分考虑居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综合功能。

(3)合理布置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在居民较集中的位置可结合取水、亲水等功能布置相应的设施;在重要节点上可考虑照明、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

3.2.5 河湖水文化

(1)开展河湖文化专项调查。河湖文化挖掘是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河湖内在美的必要条件,可从河湖历史、治水事迹、流域人文、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挖掘。

(2)保护传承展示古代水文化。对古桥、古渡口、古闸、古堤、古河道等水利工程及古代治水人物、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对现存的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和文化设施建设,对已经不存在的重点古工程,可考虑进行文化艺术性展示。

(3)彰显当代治水成效和治水精神。对当代河流上的特色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成效以及建设人物、故事等进行文化艺术性展示。

3.2.6 配套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河湖治理成效,河湖治理设计、建设应综合考虑截污、湿地、生态补水、景观提升、配套市政设施等,实现河湖安全、生态、管护、文化、便民等功能于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