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前提。多数情况下都要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原有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保温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再以不同的冷却方式和冷却速度转变成所需的组织,以获得钢件预期的性能。
图1-28中的A1、A3、Acm是钢在铁碳合金相图中组织转变的临界温度曲线,它是在实验室用极其缓慢加热或冷却条件下测试出来的,这些点为钢在平衡状态条件下的临界点。而实际生产中加热或冷却都不是极其缓慢的,故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也就是说加热或冷却需要一定的过热或过冷才能充分进行组织转变。通常将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临界温度用Ac1、Ac3、Accm表示,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临界温度用Ar1、Ar3、Arcm表示。
很显然,要使共析钢在加热时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就必须加热到Ac1以上,对亚共析钢必须加热到Ac3以上某一温度,珠光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面上形成晶核。这是由于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上碳浓度分布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则,易于产生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区,为奥氏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过共析钢必须加热到Accm以上,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热处理效果。必须指出,初始形成的奥氏体晶粒非常细小,如果能将这些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保持,则冷却后的相应组织也是细小的,这样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好。这就是说加热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将会使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冷却后的组织就变得粗大,性能变得硬脆,塑性和韧性严重降低。因此,应根据铁碳合金相图及钢的碳含量,合理选择钢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才能获得晶粒细小、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组织。应该指出的是,钢在加热的组织转变过程和液态结晶过程是一致的。初生成的奥氏体晶粒是在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界面上形成的。图1-29所示为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粒逐渐增加和长大,最后全部形成奥氏体晶粒,在此过程中,奥氏体晶核形成和长大同时进行,直至全部转化完毕。
图1-28 实际相变温度与理论 转变温度之间的关系
图1-29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
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经过加热、保温实现奥氏体转变后,接着便要进行冷却。冷却方式和冷却速度是要根据预期目标来选择的。因为过冷奥氏体在A1线下是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可转换变为多种不同性能的组织。目前生产中,绝大多数是采用连续冷方式进行的,如将钢件放入水或油中淬火等,此时,过冷奥氏体在温度连续下降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目前生产中主要是利用它的等温转变曲线,近似地分析连续冷却中组织转变过程。
图1-30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1—过冷奥氏体 2—转变开始 3—转变结束
所谓等温转变是指奥氏体化的钢迅速冷却到A1线以下某个温度,使过冷奥氏体在保温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待转变完毕后再冷却到室温。经过改变不同温度、多次测试,再绘制成等温转变曲线,如图1-30所示。各种不同成分的钢均有其自己的等温转变曲线。由于这种曲线类似英文字母“C”,故也称为C曲线。
等温转变曲线分为:稳定奥氏体区(A1线以上)、过冷奥氏体(A1线以下),以及等温转变曲线以左将完成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和A→P组织共存区(过渡区),其余为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区。按组织转变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区:
(1)珠光体转变区(Ar1~550℃形成)高温区,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A→P)。其显微组织是片状机械混合物珠光体。其显微组织如图1-18所示。依据珠光体形成温度的高低及珠光体的形状,如图1-31所示,珠光体又分为三种不同的组织:
1)珠光体(Ar1~650℃形成),常把这种粗片状的组织称为珠光体,用“P”表示。
2)细片状珠光体(650~600℃形成)常称为索氏体,用“S”表示。
3)极细片状珠光体(600~550℃形成)常称为托氏体,用“T”表示。
图1-31 珠光体组织特征图
a)珠光体 b)索氏体 c)托氏体(www.xing528.com)
(2)贝氏体转变区(550℃~Ms形成)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它是由碳含量过饱和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混合物。其组织根据产物的组织形态和转变温度不同,又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下贝氏体是粒状贝氏体。
1)上贝氏体(550~350℃形成)组织特征图如图1-32所示。上贝氏体强度低,塑性、韧性差,很少应用,热处理时最好错过该发生区。
图1-32 上贝氏体组织特征图
a)羽毛状贝氏体 b)短杆状渗碳体
2)下贝氏体(350℃~Ms形成)组织特征图如图1-32所示。其组织中铁素体细小、分布均匀,又有大量的弥散碳化物,而且铁素体中含有过饱和的碳及密度极高的位错,故强度高,塑性、韧性好。从图1-33a可看出黑色针状或竹叶状贝氏体,针与针成一定的角度。图1-33b所示碳化物的形态细小、弥散,呈粒状或短条状与铁素体长轴成55°,取向平行排列。
图1-33 下贝氏体组织特征图
a)黑色针状或竹叶状贝氏体 b)细小、弥散碳化物组织
3)粒状贝氏体组织特征图如图1-34所示。粒状贝氏体组织具有较好的强韧性,在生产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3)马氏体转变区 在Ms以下形成的低温区,我们从前面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知道δ-Fe→γ-Fe→α-Fe转变。钢淬火时,冷却速度很快,发生γ-Fe→α-Fe的同素异构转变,而钢的碳难以从溶碳能力低的α-Fe晶格中扩散出来,这样就形成了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这种过饱和固溶体就称为马氏体,用“M”表示。
由于碳在α-Fe中严重过饱和,致使马氏体晶格发生严重畸变,使马氏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其塑性很低,脆性大,内应力很大,很容易开裂,而且随碳含量增高这种内应力增大。图1-35所示为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在冷却中的应用。图1-35中冷却速度v1、v2、v3、vk表示的意义如下:
1)v1表示在加热炉中缓慢冷却,此时可获得珠光体。
图1-34 粒状贝氏体组织特征图
图1-35 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在冷却中的应用
2)v2表示在空气中缓慢冷却,此时可获得索氏体组织。
3)v3表示加热后在水中淬火,此时可获得马氏体(包括少量残留奥氏体)组织。
4)vk是获得奥氏体和获得全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称为临界值(包括少量残留奥氏体组织)。残留奥氏体用A′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