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5 间隙固溶体
1.固溶体
有些合金的组元在固态时具有一定的相互溶解的能力,例如,一部分碳原子能溶解到铁的晶格内,铁是溶剂,碳是溶质,而合金的晶格仍保持铁原有晶格类型。这种溶质溶入溶剂晶格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不变的金属晶体,称为固溶体。固溶体又有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之分,如果溶质代替了部分溶剂原子,占据溶剂晶格某些结点位置时,所形成的固溶体称为置换固溶体;当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不占据结点位置,而是嵌入各结点之间的空隙所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铁碳合金中的固溶体都是碳溶入铁的晶格中的间隙固溶体,如图1-15所示。而碳的溶解度是有限的,属有限固溶体,碳在铁中的溶解能力取决于铁的晶格类型,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碳溶入铁形成固溶体,溶剂铁的晶格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如图1-16所示。正是这种畸变使合金的塑性降低,强度、硬度有所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固溶强化。
(1)铁素体 用符号“F”表示。它是碳溶入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它溶碳能力小,在727℃时最大溶解度为0.0218%。铁素体的性能接近纯铁,屈服强度约为250MPa,硬度约为80HBW,冲击韧度为45~50J/cm2,断后伸长率约为50%。铁素体的可锻性和焊接性都很好。铁素体在显微镜下为明亮的多边晶粒,但晶界曲折,如图1-17a所示。
(2)奥氏体 用符号“A”表示,它是碳溶入γ-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因γ-Fe为面心立方晶格,原子间空间很大,所以它溶解碳的能力要比α-Fe高许多。在1148℃,最大溶解度为2.11%,随温度的降低溶碳能力也随之下降,当温度达到727℃时,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77%。在铁碳合金中,由于奥氏体是高温组织,强度、硬度都不高,但它的高温塑性特别好(断后伸长率约为50%),因此,在钢的轧制或锻造时,都要加热形成奥氏体状态,这时钢易于进行塑性变形,而且抗力小。冷却后就不是奥氏体了,变形就困难了,这就是趁热打铁的原因。奥氏体在显微镜下呈多边形晶粒,晶界较铁素体平直,并存有双晶节,如图1-17b所示。
图1-16 溶剂铁 产生晶格畸变
图1-17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a)铁素体 b)奥氏体
2.化合物
化合物是各组元按一定的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有金属性质的均匀物质,它属于单相组织的金属化合物。需注意的是,金属化合物与金属中存在某些非金属化合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钢和铁中存在的FeS、MnS,不具有金属性质,它属于非金属夹杂物。
金属化合物是铁和碳形成的化合物,通常把Fe3C称为渗碳体,它具有复杂的晶格类型。(www.xing528.com)
渗碳体的性能:碳的质量分数高达6.69%。其性能是硬度很高,强度低,塑性差,韧性极差,断后伸长率接近于零,故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与铁素体、奥氏体等组成机械混合物。
渗碳体是钢种的强化相,其组织可呈片状、粒状、网状等不同形状。渗碳体的数量、形状和分布均对钢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渗碳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解,形成石墨,其反应式为
Fe3C=3Fe+C
3.机械混合物
机械混合物是由结晶过程所形成的两相混合组织。它可以是纯金属、固溶体或化合物各自的混合物,也可以是它们之间的混合。机械混合物各相保持原有的晶格,其性能介于各组成相之间,它不仅取决于各相的性能和比例,还与各相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有关。铁碳合金中的机械混合物有珠光体和莱氏体。
(1)珠光体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
珠光体的性能:碳的质量分数为0.77%,由于渗碳体在混合物中起到了强化相作用,珠光体的性能比单一的铁素体的性能高了许多。珠光体的抗拉强度高(约为750MPa),硬度较高(约为180HBW),而且塑性和韧性比较好(断后伸长率为20%~25%,冲击韧度为30~40 J/cm2)。
珠光体在显微镜下呈片状,如图1-18所示,其中白色的为铁素体,黑色点状的为渗碳体。
(2)莱氏体 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莱氏体分为高温莱氏体和低温莱氏体。高温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A+Fe3C),存在于727℃以上,用Ld表示。当高温莱氏体冷却到727℃以下时,将转变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P+Fe3C),称为低温莱氏体,用Ld′表示。
莱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3%,因而莱氏体的性能与渗碳体相近,硬、脆,塑性接近零。
图1-18 珠光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