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数据
模拟图像是源于Mertens等(2003),如图6-8(a)所示,在实验中只选取了两种不同的类别:目标和背景。由于BP模型可以利用非研究区的类似图像来进行训练演化,以确定演化规则,所以这里采用图6-8(b)中的三尖瓣的图像数据来进行训练网络。对原始影像重采样,采样比率为S=4,采样后的一个像元中即包含有16个亚像元,如果直接将采样后的原始模糊影像进行硬分类处理,得到的结果如图6-8(c)所示,由于在两种物体的交界处存在大量的混合像元,所以得到的结果是一幅细节信息大量丢失,而且非常不整齐的定位分类图。图6-8(d)是利用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亚像元定位后得到的分类图。图6-8(e)是利用将BPMAP模型求解所得到的结果。通过与原始图像[图6-8(a)]相比较,显然图6-8(b)的结果是最差的,图6-8(c)和(d)更加接近于原始图像,但是,前者在圆弧边缘处出现了锯齿的现象,说明在对丰度图像进行亚像元定位时,两种不同类别地物之间存在误判;而利用BPMAP模型的结果对这种边缘锯齿状的现象进行修复后,修复程度非常接近于原始参考影像,视觉效果令人满意。
图6-8 模拟数据的分类结果
2.真实数据
本书仍然选取武汉地区实验影像进行实验,处理时,首先对原始影像利用MLC 分类器进行分类,以其作为参考影像,得到的分类结果如图6-9(b)所示,为了获取网络模型所需要的参数,需利用训练区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利用均值滤波器对每个丰度图像进行模糊处理,模糊化的尺度因子同样选取4。采用硬分类MLC方法、BP神经网络模型、BPMAP定位模型处理的结果分别如图6-9(c)~(e)。从目视效果来看,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恢复的图像,明显好于硬分类结果的图像。但是,在一些空间自相关较弱的零散破碎的目标上以及边缘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锯齿状噪声和误判的现象。BPMAP模型消除了这种比较模糊的现象,保证了图像的连续性和细节。图6-9(f)~(i)分别是分类参考、硬分类、BP网络定位、BPMAP定位放大6倍后的图像,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利用BPMAP模型最接近参考图像,而且将BP 模型定位结果的湖泊中的大量噪声消除,效果显著。
图6-9 真实影像的分类结果
3.定量比较分析
下面给出了利用硬分类方法MLC、BP神经网络模型、BPMAP模型3种方法对上述模拟和真实影像进行处理后的定量分析结果。(www.xing528.com)
从表6-4中的PCC值和Kappa系数结果可以看出:利用BPMAP模型对原始像元信息的估计比较准确,模拟影像和真实影像的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8%和14%左右,比直接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估计的结果也提高了2%和3%左右。真实影像由于混合像元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Kappa系数与PCC值提高的幅度也要大一点。对于真实影像中的4种地物类别,分别选取100个点来作为混淆矩阵的训练样本。表6-5~表6-7给出了分别利用MLC方法、BP神经网络模型和BPMAP 模型对退化的TM 影像进行分类所得到的混淆矩阵。这里以MLC对原始影像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为标准,可以看出:在利用最后一种方法得到的分类图像中,4种地物的分类精度要比前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的分类精度高,并且对植被这一类别地物(蓝色)的分类精度提高得最多,由66%提高到88%。结合图6-9进行分析,由于在退化的影像中包含有大量的混合信息,因此直接硬分类的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分类结果。在这4种地物中,植被是图像中含混合成分最多的地物,特别是在植被与城区和湖泊的交界位置,正是地物比较复杂的区域,因此,使得植被的分类精度也提高得最多。
表6-4 MLC、BP神经网络模型和BPMAP模型结果精度统计表
表6-5 MLC分类结果混淆矩阵
表6-6 BP神经网络模型定位结果混淆矩阵
表6-7 BPMAP模型定位结果混淆矩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