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职业病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法》对于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www.xing528.com)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权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防护措施;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劳动者应尽的义务是:学习、了解并遵守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二)工伤保险条例
国务院制定的《工伤保险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企业应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防治职业性伤害必须建立下述三级防治体系: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职工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病人和工伤人员的社会保障。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属于第三级防治体系,更重要的是预防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