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振动稳定性计算分以下两种情况。
(1)已知闸门运行上下游水位判定其稳定性。图12.13给出了闸门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振动衰减率(λ的实部)的计算结果。
图12.13 闸门振动的衰减率
图12.14 下游水压力的变化率
结果表明:在下游水位较低时,即自由出流或淹没度小的淹没出流条件下,闸门振动的衰减率在部分区域(角度)出现正值为“不稳定区”,同时在其他部分区域出现负值为“不稳定区”或“抑振区”。当“抑振区”存在时,闸门不稳定性振动发展到一定范围内就受到抑制,限制了“拍振”的形成。随着下游水位的增高,闸门振动衰减率在各运行区域皆为正,即当闸门受到开门方向的扰动之后,闸门将向开门方向运动,直到闸门撞击支墩。相反当闸门受到关门方向的扰动后,闸门将向关门方向运动直到撞击底坎,这样就形成“拍振”。图12.14给出了下游水压力力矩随开度的变化率。可见在下游水位较低时,力矩变化率为负,即闸门开度增大开门力矩减小,这对振动有抑制作用。随着下游水位的升高,力矩的变化率逐渐由负转为正,即闸门开度增大开门力矩也增大,这使振动扩大,不利于闸门的振动稳定。图12.15给出了上游水压力力矩随开度的变化率,其值为负,说明上游水压力对闸门振动不稳定性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认为下游压力的作用是形成闸门拍振的主要因素。图12.16给出了闸门在不同运行水位条件下闸门稳定性的计算和实验结果,两者吻合较好。由该结果可得闸门形成拍振包括以下几点:①下游淹没水位高于某一临界水位值H dc;②上、下游水位存在一定水位差ΔZ;③上游水位大于某一临界水位H uc,理论计算给定了闸门运动“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对于本算例(3m×6m翻板闸门)下游临界水位H dc的计算结果为1.3m,实验结果平均值为1.15m,上游临界水位H uc的计算和实验值都约为2.6m,闸门形成拍振一般至少需存在20cm的水位差。
图12.15 上游水压力的变化率
(www.xing528.com)
图12.16 稳定性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已知上下游水位)
(2)已知过流流量Q和下游水位H d(或者是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推求闸门运行的上游水位和在该水位条件下的稳定性特征。在此条件下求闸门稳定性还需已知淹没出流条件下流量与上游水位,下游水位及闸门开度的关系:
式中:m为薄壁堰流量系数;σ为闸门倾斜修正数;h w为门顶水头;H 0门前水深;m孔为闸孔流量系数;σs为淹没系数;e为孔高。本文计算中流量系数由实验修正。
再根据闸门在某一定开度条件和下游水位受力平衡条件:
联立式(12.102)、式(12.103)可推求闸门在某一流量和下游水位条件下的运行角度和上游水位。有了上、下游水位条件即可判定闸门的稳定性状态。一般来说,大流量时,闸门平衡开度也大,而闸门开度增大时,上游水位下降。从闸门稳定性条件可知,闸门形成拍打必须保证总力矩的平均为正,即上游水位应高于下游水位一定数值,上游水位下降就意味着形成拍打的下游水位下降,即拍打区缩小。随着流量进一步增大,拍打区会进一步缩小。从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当上游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任何在下游水位下,闸门都是稳定的。因而可以认为流量大于某一数值Qc后,闸门不形成拍打是可能的。图12.17给出了不同流量条件下,闸门运行的“稳定区”和“不稳定区”的计算和实验结果。本算例在Q大于25m3/s时,任何上下游水位条件下不会出现拍打。
图12.17 稳定性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已知流量和下游水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翻板闸门运行过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类型振动:微幅随机振动、有限范围不稳定振动和大幅度“拍振”,后两种型式的振动直接与闸门和水流耦联系统的稳定性特征有关。以上提出理论模型可较好地预报闸门系统的稳定性特征,计算和实验表明下游水压力作用是形成“拍振”的主要因素,闸门形成“拍振”的必要条件可归结以下几点:①下游水位高于某一临界值;②上游水位不低于某一临界值;③上、下游水位差大于某一临界值;④流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根据以上条件可设计出无危害性振动(拍振)的水力自控闸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