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泄流设施布置
综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在泄流消能方案的选择和空间布置方面,对于泄量大、水头高、窄河谷的枢纽,应采取“分散泄流、分区消能、按需防护”的原则。尤其对于泄量大、水头高、河道狭窄的枢纽,限制坝身泄流水流的入水宽度和入水单宽流量,消能区尽量沿河床纵向拉开,以利于拱坝坝肩稳定和两岸边坡的稳定。对于坝身泄流(尤其是拱坝),在消能要求上的指导思想可归结为“分层多孔,上下差动,水流撞击”的布置形式。水舌纵向分层拉开,单体横向扩散,总体入水归槽。表孔出口取大差动布置,靠出口挑角不同拉开水舌挑距,中孔进、出口立面分层(不同高程),以尽量增加水舌入水范围,尽可能多地利用水垫塘水体来消能。表孔、中孔联合泄流时采取水舌空中碰撞消能的方式,以能够有效地消除水流的能量,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雾化问题,应当充分考虑。
根据坝高、体形、泄流流量、泄流方式(如溢洪道、泄流洞等)、电站厂房位置、坝址地形、地质、施工条件、施工期导流及度汛的要求等,经综合比较选定。在泄流消能建筑布置时应考虑以上几个原则[2 4]。
我国已建的高坝一般都布置成表孔、中孔和底孔的型式,如三峡、二滩、白山等。
表孔作为主要的泄流建筑物,具有超泄能力强的特点。对于重力式混凝土坝,表孔一般采用挑流消能方式;对于薄拱坝,则采用跌流消能方式。中孔水流的特点是出口流速较大、水舌落点较远、容易实现纵向分散。底孔主要作为施工期和水库蓄水初期的导流和泄流建筑物,为大坝的检修、紧急降低水库水位、冲沙等服务。
为了适应消能要求,表孔和中孔的水舌常设计成分层状态,或者形成表孔、中孔水舌的空中碰撞,以减轻水垫塘或下游河床的消能负担,如图1.1所示。二滩、构皮滩等一大批高拱坝也相继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图1.1 坝身泄流表孔、中孔水舌形态
1.1.1.2 泄量分配(www.xing528.com)
高坝枢纽各泄流建筑物(表孔、中孔、岸边)的泄量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泄流消能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制约泄流建筑物布置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及地质条件、建筑物相互间的位置关系、泄流流量、运行要求、坝型以及坝下游河道所能承受的能力。各建筑物所占泄流总量的比例,应满足在中小洪水时增加削峰能力和提高泄流设施的运作灵活性。大洪水时,应有足够的超泄能力,保证泄流设施泄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坝身孔口的布置方式及泄流隧洞或溢洪道的泄量规模,并适当考虑机组参与泄流的工况,通过调洪演算,合理分配泄量。
坝身表孔、中孔作为主要泄流建筑物参与枢纽泄流,深孔和底孔则承担部分泄流任务(水库蓄水初期、施工期、大坝检修、紧急降低水库水位、冲沙等)。因此,坝身泄流主要讨论表孔和中孔的泄量分配问题。从消能角度,表孔、中孔泄流流量之比直接影响消能效果。为了增加表孔、中孔联合泄流时水舌碰撞分散的效果,在合理选择表水舌、中水舌出坎角度,以期达到最佳水舌碰撞角度的前提下,表水舌、中水舌的泄量比选择要适当。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表孔、中孔泄量比在1.0左右消能效果最佳最好[5],一般应控制在1.5左右,否则泄量比过大水舌碰撞分散效果差[6]。
当有岸边泄流设施(泄流隧洞或溢洪道)时,表孔、中孔、泄流洞(溢洪道)的泄流量以大致各占1/3为宜。其优点是每种泄流设施都能满足下泄常遇洪水的需要,形成互补,运用起来比较灵活。表1.2是国内部分工程各泄水建筑物流量分配,可以看出,三种泄流建筑物所占泄流总量的比例大致为各1/3的关系。根据不同工程的水文、地质、地形等特点,泄流建筑物(表孔、中孔、岸边)的使用方式各有不同,在任何一种建筑物单独泄流无法满足要求时,经常采用联合泄流的方式。前苏联西门柯夫(V.M.Semenkov)基于400多个工程泄流建筑物的研究结果,提出各种建筑物的使用范围与下泄流量功率N与河谷的相对宽度L/H的关系,如图1.2所示(图中L与H分别为坝顶长和坝高,单位为m)。
表1.2 国内部分工程各泄水建筑物流量分配单位:m3/s
图1.2 泄流功率与河谷相对宽度的关系
Ⅰ—泄洪洞;Ⅱ—陡槽式溢洪道;Ⅲ—表孔溢流坝和坝身孔口;L—坝顶长度(m);H—坝高(m);N—0.0098QZ(MW);●○—小湾;▲△—二滩;■□—构皮滩;φ—莫西罗克
我国近些年修建的高坝,大都采用坝身与岸边各种泄流建筑物的组合泄流方式,如二滩、溪洛渡、小湾等,并获得较高水平的成功。组合式泄流可利用各建筑物的合理调度,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最优的水力条件,确保枢纽和消能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