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们所了解到的酱油都是用豆子、麦子等原料酿造的,然而最近据群众举报,在市场上发现了另一种“新发明”的所谓的“酿造”酱油。
据调查了解,这种酱油是用一种液体或粉末的东西做出来的,而提供这种液体、粉末的是武汉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据他们介绍,这种酱油是他们的新研究“成果”。
这种新发明,新研究成果听起来的确是挺“蒙人”的,那么这种液体和粉末又是用什么东西做出来的呢?这“新发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2004年1月,媒体记者对这种“蒙人”的酱油进行了暗访调查。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了生产这种酿造酱油的厂家——湖北省荆州市津津乐调味品厂,该厂是当地的一家中等规模的调味品生产企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家调味品厂所生产的酿造酱油并没有经过用黄豆等原料进行天然发酵这道工序,而是像一些批发商所透露的那样,用一种酱褐色的液体直接配制酱油。
在加工现场,记者就看到,该厂的一名技术员把一桶桶的那种酱褐色液体倒进一口大锅里加热。当记者询问他们倒进去的是什么东西时,技术员称,是氨基酸液。真的是氨基酸液吗?记者充满了疑问。在随后的攀谈中,据这名技术员介绍,酿造酱油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而酿造酱油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也就是氨基酸里氮的含量,使用这种氨基酸液配制酱油,不但不需要用黄豆等原料来发酵,而且氮的含量完全能够达到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不过,他们厂里配制酿造酱油的方法与正常的配制方法完全不同,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新工艺”。
记者看到在加工的过程中,他一边加热氨基酸液,一边往锅里加一种白色片状物。那种白色的片状物一加进去,锅里马上就冒出一股强烈刺鼻的气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随后记者在车间的墙脚处发现了一个装着那种白色片状物的袋子,上面清楚地标着工业用“氢氧化钠”。那位技术员也称白色片状物就是片碱,氢氧化钠。在做酱油的过程中还要加氢氧化钠,调碱。所谓调碱就是除去氨基酸液里的氨盐,氨盐转化为氨气挥发掉以后,氨基酸液的口感才会变得更好。
记者看到他在不停地忙碌着往里加东西。又熬制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接着往锅里倒进去一瓶又一瓶的盐酸,据那位技术员讲,之所以要加盐酸,是为了调和氨基酸液的酸碱度,并且要把酸碱度调到中性才行。氨基酸液经过一段时间的熬煮,再进行过滤以后,就可以用来配制酱油了。只见技术员按比例把自采水加进锅里,接着加了些红糖、工业肠衣盐,然后又倒进些已经熬好的氨基酸液,再加进去些焦糖色素后,一锅酱油基本上就熬好了,记者看到,原本一锅的清水,渐渐开始有了酱油的“感觉”。但是随后记者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这些酱油并没有被立即灌装,而是被转移到了楼上的一个大储存罐里。技术员又往罐子里加了一些增稠剂和酱油香精,所谓的酿造酱油才算配制完成。那么这种配制手段都有谁了解呢?
据那位技术员讲,这里的工人们都不知道这种酱油是怎么做的,一般核心技术只有厂长和具体配制酱油的少数人才知道,属于“机密”不能随便外泄的。
之后,记者看到,这些用氨基酸液为原料配制的酱油,经过灌装以及包装后,就变成了包装精美的“酿造”酱油。
在酱油厂里,记者还遇到了一位做技术指导的人,据他讲,他并不是该厂的人,而是提供氨基酸液原料厂的生产部部长。他称,那种做酱油的氨基酸液是他们厂发明的,销路非常好,一个月能向外面卖几百吨,量很大,几百吨的氨基酸液可以配制几千吨的酱油。
记者对这种能够直接用来配制酿造酱油的氨基酸液也十分好奇,决定到它的生产厂家亲眼见识一下这种“新发明”。
氨基酸液的生产厂家——湖北省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荆州市公安县县城的北边,在那里,据该厂的负责人介绍,由于氨基酸液的需求量很大,为了方便运输,他们通常还把一部分氨基酸液加工成氨基酸粉卖到外地。记者随后来到该厂的氨基酸粉的生产车间。只见下料口一打开,一种淡黄色的粉末便倾泻出来,这种粉末就是他们所说的氨基酸粉。
那么这种粉末又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呢?据该厂的销售部部长介绍,氨基酸液经过喷雾、高温、再烘干就成粉状。
在调查中,据工人介绍,虽然厂里每天都要生产10吨左右的氨基酸粉,但还是供不应求。最好的酱油就是用他们这个做的,岳阳、常德的酱油厂,每个月都来拉,而且每个月都拉十多吨。重庆每个月都要拉100吨(复合氨基酸粉)。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厂家,一拉就是几十吨,拉回去做酱油用。无意中工人还告诉记者,厂里知道内情的人是从来都不吃用氨基酸液,氨基酸粉配制的酱油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厂里加工的东西自己却不敢吃?据该工人讲,因为大家看见做那个东西的过程很脏,本身是搞那个的,知道内情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吃酱油,
在一个像隙望塔似的操作间,工人称,氨基酸液都是在这里被加工成粉沫的,地上那些管道是用来输送氨基酸液的,记者沿着那些输送管道的方向,绕过一幢小楼,找到了氨基酸液的生产车间。工人指着一个装液体的池子介绍,里面装的就是母液(氨基酸液)。至于这母液是用什么加工成的?他很坦白地称是毛发,就是人身上的毛发。这让记者感到很震惊,吃的酱油竟是用毛发做成的,听起来这实在是让人想呕吐。
另据这位工人讲,人的毛发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简单的酸解后就能提取氨基酸,他们厂里多年来生产的氨基酸液其实都是用人的毛发来加工的,每天消耗的毛发都在10吨左右。(www.xing528.com)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厂区的最西头,记者找到了原料库。在那里,停在门口的一辆运送毛发的大卡车上工人正在忙着卸货。对于这些毛发都是从哪里收过来的,工人称全国各地都有,他们天天都卸货。
在原料库里,记者看到,毛发几乎是堆成了小山,一袋一袋的毛发被倒在台子上进行分拣,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肮脏到极点的令人作呕的废弃物:药棉签、小药瓶,还有用过的避孕套。工人称那些东西肯定有很多细菌,至于毒是没有的。
在现场记者看到,他们把那些污秽不堪的毛发只是进行简单地分拣后,就不再作任何处理,直接送到机器里打松,最后打成包拉去投料。
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随后,记者又跟随拉毛发的车来到生产氨基酸液的投料车间。在那里记者又目睹了更恶心的一幕,一名工人正大把大把地把送过来的毛发塞进反应釜里,乱蓬蓬的毛发里还夹杂着一些用过的脏药棉签。
至此,记者终于弄清了那种用特殊原料配制的酿造酱油的真相,原来新生源公司“发明”的能够直接用来配制酿造酱油的特殊的氨基酸液,其实是用人的毛发加工而成的。他们将从各地收购来的毛发经过酸解后再加工成氨基酸液,一部分氨基酸液直接卖给附近的酱油厂配制成所谓的酿造酱油。为了运输方便,新生源公司又把另一部分氨基酸液经过干燥等程序制成氨基酸粉,卖到距离较远的酱油厂,而酱油厂再将那些用水还原成氨基酸液后用来配制酱油。
另据新生源生物工程公司的副厂长介绍,做酱油的时候,酱油有一个标准,氨基酸粉按1比3的比例兑水溶解后,就可以还原成氨基酸液。用它来配制酱油,除了能很快地扩大产量之外,而且与酿造酱油比较,用氨基酸液配制的酱油至少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成本。
【专家点评】
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酱油中氨基酸的含量多达17种,还含有各种B族维生素。氨基酸在烹调过程中与盐、糖发生反应,产生诱人的香气,使菜肴更加鲜美。可以说酱油的发明,是调味品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在饮食上的一大进步。但就是这样一个日日不可少的调味品,谁能想到居然有人是用“人发”酿造出来的呢?毒酱油事件的发生,不仅仅要影响我们的饮食健康,也同样会影响中国酱油的出口,进而影响整个海外中餐市场。
【食用危害】
据了解,毛发中含有砷、铅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肝、肾、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有毒副作用,可以致癌。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致癌物质。因此,国家明令禁止用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配制酱油。
【专家提醒】
酱油主要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酿造酱油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蛋白质水解液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配料调配而成。
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注意区分是“佐餐酱油”还是“烹调酱油”,只有“佐餐酱油”才能用于凉拌,生蘸,直接入口,而“烹调酱油”一般未经灭菌处理,直接入口可能会引起疾病。
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另外市场上也有部分劣质酱油,它们是用酱色和味精等鲜味剂勾兑,这种酱油,口感差,味不纯正,有异味,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加以识别。
酱油并不是颜色越深质量就越好,纯粮酿制的酱油,颜色浅、浓度稀。酱油厂家在制作酱油时,往往添加一种名叫黄原胶的增稠剂以增加稠度,添加色素以增加浓度。现在市面上的酱油或多或少都添加了色素和粘稠剂。
分辨酱油是否添加了过多的人工色素和增稠剂,只要将酱油瓶倾斜然后直立,添加较多色素和粘稠剂的酱油会粘在瓶壁上,不易流清,酱油用完后,瓶壁上往往有一层厚厚的黑垢,难以清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