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小白:怎样才能成长为创新人才呢?
云海潮:在工业时代,学生在学校学习二十年专业知识,然后再进入专业化的工作岗位,锻炼成为专业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则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系统,形成“专业+创新”模式,以响应时代趋势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应该使用创新孵化模型、校企交叉专业创新模型等方式,从专业模式升级为“专业+创新”培养模式,让毕业的学生能直接和企业工作场景无缝结合,更容易高质量就业。企业机构在培养新老员工、各级管理者时,也应该升级为“专业+创新”模式,让各类人员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发挥创新能动性,不断提升经营质量。
图3-5 创新人才培养模型黑箱示意图
(一)机构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企业及各类工作机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下。
表3-33 机构创新人才培养
1.植入链主模型及组织运行三条线
企业及各类机构首先植入链主模型及组织运行三条线,具体请见“链主模型”及“组织运行三条线模型”,把培训线作为创新人才的成长通道。由机构头部部门及培训线带头,机构内所有人员分层分类进行创新内训,可以自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具备创新能力的智库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2.机构人员分类设计内容
机构内通常分为三类人员:第一类为基层员工,包括普通职工、新员工等;第二类是中层人员,包括中层管理者和中层技术人才;第三类是高层人员,包括企业家及高管,以及高级技术人才。
本书首先从创新文化内涵上分为创新内核、创新实操(包括四新操作系统)、创新应用。为了方便各类人员学习使用,又从人员成长进阶的角度进行了分层,分为创新操作、创新运营、创新管理,三层依难度、复杂度依次递进,具体请见下表。三类人群对于创新系统地掌握要求不同,基层员工需要掌握创新操作,中层人员需要掌握创新操作+创新运营,高层人员需要掌握创新操作+创新运营+创新管理。
表3-34 创新方法学习路径
在各层人员内训掌握创新操作、创新运营、创新管理过程中,分别有三条主线,抓住这三条主线然后灵活应用各种模型去解决问题,就不会发散,而会非常聚焦形成穿透力。就像一栋大楼中间要有钢筋贯穿其中,稳固结构,三条主线就是创新方法三层内训时的三条钢筋,把所有内容凝聚约束,贯穿始终。
(1)创新操作以动力衡量模型为主线
学习创新操作时,以动力衡量模型为主线贯穿全过程。比如从问题需求动力出发,每人每次准备1-3个问题,带着问题来学习各个模型、分析案例,从中汲取规律原理动力,掌握方法工具动力,然后结合自己的问题消化解决,把三动力融入其中,这样积少成多,越来越通透。
(2)创新运营以共性、递进、全面系统循环模型为主线
学习创新运营时,三动力主线依然要保持,进一步增加共性、递进、全面系统循环模型三个运行原理为主线。每天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把共性、递进和全面的理念融入进去,形成的解决方案用共性、递进和全面进行衡量分析,逐渐深入掌握应用。
(3)创新管理以千变系统为主线
学习创新管理时,前面两条主线依然保持,进一步升级将千变系统纳入主线。在每天内训学习、解决问题时,要随时启动千变系统,在形成创新方案后,也可以用千变系统整体拉通,评估还原、暗线、头绪分别做得如何,是否有提升空间,从而把千变系统牢牢掌握,灵活应用。
表3-35 创新方法学习三主线
3.急迫问题全面调研
对于每一层人员,要全面调研急迫问题,可以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工作问题、团队问题、项目问题,不同问题会互相牵扯,要全方位关注,出现问题随时解决,才能最大程度理顺情绪事项,激发人员动力。
表3-36 急迫问题全面调研(www.xing528.com)
4.急迫问题出发创新内训
从每层人员的急迫问题出发,进行创新方法分层内训,比如先开展高层人员内训,然后由高层内训中层,再由中层内训基层。过程中各类方法要灵活选择,比如简单问题可以用主题流水,复杂问题可以用四驱作业法,更复杂问题可以用千变系统等。既可以不同问题选取同一方法,也可以多个方法对治同一问题,总之以解决问题效果好为原则。
表3-37 创新方法植入
续表
内训解决问题时,在受训人员不熟悉相关模型情况下,要由培训人员操作模型,引导受训人员一步步完成操作过程。在受训人员熟悉模型情况下,可以由受训人员操作模型,培训人员围观指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受训人员逐渐理解掌握相应方法模型,能够灵活应用。
这里特别建议,基础训练最为关键,流水工具、分层分类、归零模型、开维模型、四驱作业法等创新内核基础方法可以通用于解决各类问题。对于最初接触创新方法的人群,第一阶段内训建议使用流水、分层分类、开维模型、四驱等不少于100次,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打好基础后就能够灵活掌握和应用各种复合模型。
5.学用教模式充分运用
在创新内训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用教模式,对于每个新内容先学习、再使用、再教授,每个人都能实现学用教的完整循环,这样不仅学习应用效率最高,而且能在机构内部形成互相帮助、互相赋能的良好文化氛围。
表3-38 学用教模式
6.工作实践融合应用
通过内训掌握相关创新方法后,还要在岗位工作实践中反复应用,形成工作常态,逐渐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7.创新人才素质标尺开维提升
应用上一节创新人才素质标尺,开维学习典型人物的事迹、规律、特点,同时提炼自身的看法、做法、不足,进行充分碰撞、思考、熔炼,逐渐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
8.观念升级模型评估改进
定期利用观念升级模型,进行总体思维、学习修养、事业模式、管理模式的评估打分,及时发现差距,重塑改进。
9.形成机构创新人才梯队
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提升全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机构内部的创新人才梯队,为机构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使用校企交叉专业创新模型,将创新方法植入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同时掌握创新方法,促进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指向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具体培训内容包括:
1.职业院校
以创新操作相关内容为重点,兼顾创新运营和创新管理的内容,注重创新方法和所学技术结合,培养中加强动手创新实践。毕业后进入企业,从创新工匠相关岗位做起,根据个人发展情况,有机会晋升为中层、高层岗位。
2.普通高校
全面培训学习创新操作、创新运营、创新管理相关内容,和所学专业结合,培养中注重项目创新实践。毕业后进入企业,从基层各类岗位做起,根据个人发展情况,有机会晋升为中层、高层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