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性的意义
分与合是两种状态,由分到合的关键是共性,找到共性就能合,找不到共性或者共性不够强就没法合。从各种各样的个体、维度和元素中找出共性,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很容易推广,大家会主动去传播。比如孔子把农耕文明的所有分支都看明白,找到了共性“仁”,整合出儒家思想,贯通了农耕时代的始终。汉朝以来,几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拜孔庙、尊孔子,通过儒家思想所提炼出的“共性”来维持社会所有成员的和谐相处,保证农耕社会的稳定。工业时代通过科学研究寻找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规律,也是寻找共性的过程,一个新的定律能够阐释事物背后的共性特征,在工业时代科学和理性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性”。互联网时代,则需要站在更加全面的高度去寻找共性,能够将分割的事物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二)共性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始祖伏羲观察天地万物,从大量个别的现象背后找出了太极阴阳的共性规律,然后再用这个共性将万事万物分成两类,将连续的、刚性的事物归为阳,将不连续、柔性的事物归为阴;逐渐又形成了八卦,八卦是对阴阳的进一步分化,将事物分成八个类别,每个类别事物的共性用一卦来表达。八卦虽然是八个不同的内容,但是放在一起又是一个完备的整体。可以说,伏羲将个别的事物通过找共性“合”在一起,同时按照共性来“分”,实现了“分”与“合”的统一。
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形成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面对外来的文化,不会去排斥,而是给对方一个位置,不断与原有的人事物放在一起,找到新的共性,融合为“一”。每次朝代更替的时候,就是一个重新融合的过程。
中华文明从伏羲开始就形成了凡事看全景的特征,进入一个时空,观察所有的维度和元素,将所有的个体放在一起寻找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和谐共存。当外界发生变化,原有的共性被打破时,就会再次将所有的维度、元素放在一起,寻找新的共性,再次进行融合。
所以我们进入一个时空,就要观察所有的维度和元素,看到全景,然后碰撞灵感,找出超强的共性。我们可以将共性用标尺来诠释和呈现,变成标准,成为通用的模板,可以推广应用了,详细内容参考第二章第一节标尺流水。
(三)共性与能量主题(www.xing528.com)
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分开的,如果想要“合”在一起,就要找共性,找到共性之后能够产生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像梁山108位好汉,每个人都很有能力,个性迥异,但是他们因为一个共性——义,聚在一起,所以他们开会的地方叫“聚义厅”,共同做一件事叫“替天行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共性,他们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朝廷军队。
共性能够将个体整合在一起,产生凝聚力与战斗力。能量主题是基于共性进一步提炼出有超强能量的内涵,是对个体与整体的赋能。比如,“义”是把108位梁山好汉凝聚起来的强共性,“替天行道”是他们根据“义”提炼的有共同内驱力的能量主题。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因为一个共同的能量主题,而奋不顾身、甘于牺牲奉献的例子。
梁山好汉树立起“替天行道”的能量主题之后,逐渐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有越来越多的好汉加入进来了,形成良性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
当宋江开始放弃“替天行道”这个能量主题,追求“物质利益”,希望得到朝廷招安的时候,梁山就慢慢衰败了。历史上,因为失去了“能量主题”而崩溃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农耕时代的能量主题是生存,能量循环是儒家,物质循环是耕种;工业时代能量主题是短缺,能量循环是科学,物质循环是专业化分工协作;互联网时代的能量主题是全需求,能量循环是创新,物质循环是原创产品全服务。
(四)凝聚超强共性和超强能量主题
在找共性的过程中,应该选出那些最能代表整体特征的超强共性点,超强共性具备超强的群众基础共识,提炼作为超强能量主题,延伸为超强文化、超强人才、超强管理与超强业务。这里所说的超强,一方面指的是最能代表整体的全景内涵特征,又与个体事物有紧密的链接,更重要的是凝聚力超强,充满正能量,能给人带来深刻触动,为别人赋能。互联网时代,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选择能量超强的那一个。每个人也应该让自己成为超强人才,到最艰难的地方干最难的事,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最大的成长。寻找超强共性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第二章第六节的共性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