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型与Ⅱ型边界的性质比较

I型与Ⅱ型边界的性质比较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报告称裂纹和剥离就是沿Ⅱ型边界发生的,特别是在碳钢上熔敷奥氏体不锈钢时容易发生。这种开裂的机理将在9.3.2节中予以阐述。图9-7示出了Nelson等[14,15]提出的形成Ⅱ型边界机理的示意图。注意Ⅱ型边界是在碳钢或基底材料处在固态奥氏体相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图9-8显示了马氏体停止在Ⅱ型边界下面的例子。

I型与Ⅱ型边界的性质比较

Ⅱ型边界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因为在工作中产生过很多开裂事故[有时称为“剥离”(disbonding)]都和它有关,如图9-3和图9-4所示,Ⅱ型边界本质是一种晶粒边界,位于熔合区焊缝侧几个微米处,沿平行于熔合线的方向伸展。在图9-4上这种边界连续穿过了几个晶粒并保持大致平行于熔合线。有报告称裂纹和剥离就是沿Ⅱ型边界发生的,特别是在碳钢上熔敷奥氏体不锈钢时容易发生。这种开裂的机理将在9.3.2节中予以阐述。

Nelson等研究了在铁素体钢上熔敷奥氏体不锈钢或其他FCC(面心立方)合金时形成Ⅱ型边界的机理[8,9,14,15],他们下结论说:只有当FCC熔敷金属凝固时,在这个温度下(碳钢或低合金钢)是以δ铁素体存在,此时才会形成Ⅱ型边界。因为此时熔合线上的熔融金属不能在母材半熔化的δ铁素体上向熔池进行奥氏体晶粒的同轴生长,而需要在熔池金属中进行FCC非均质成核。然而在凝固后很短时间温度降低后,碳钢母材的δ铁素体又转变为奥氏体,这样熔合边界上原来的BCC-FCC界面转变为FCC-FCC界面,而在界面的两侧存在严重的取向错匹配,使熔合线成为高能量的可移动的界面,由于温度梯度、成分梯度和FCC熔敷金属以及FCC基底金属晶格参数不同,因而产生应变能,在这种应变能的驱动下,熔合边界向FCC熔敷金属内部迁移;当温度继续降低时,被锁定在离熔合边界一个短距离的位置上,形成Ⅱ形边界。

图9-7示出了Nelson等[14,15]提出的形成Ⅱ型边界机理的示意图。注意Ⅱ型边界是在碳钢或基底材料处在固态奥氏体相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焊接热输入和HAZ中的温度梯度将对其形成产生某些影响,这是因为这些参数将对焊缝金属和HAZ金属都处于奥氏体状态的时间和Ⅱ型边界得以迁移的时间产生影响。Nelson等为了证明这个机理,又用了其他材料的组合,如把Monel合金(奥氏体,70Ni-30Cr)熔敷在纯铁上和熔敷在409铁素体不锈钢上等。在前一种组合中,只要母材的稀释率不至于大到使焊缝凝固成铁素体,就会在熔合边界上出现Ⅱ型边界。而在后一种组合中,由于409钢从室温到熔化都是铁素体组织,所以就未形成Ⅱ型边界,这是因为在母材金属基底中不出现奥氏体,所以图9-7描述的形成Ⅱ型边界的机理不能实现。

978-7-111-24624-4-Chapter09-7.jpg

图9-7 在用奥氏体填充金属焊接碳钢母材,进行异种金属焊接时在奥氏体焊缝金属中形成Ⅱ型边界的机理

(引自Nelson等[15],ASM国际授权)(www.xing528.com)

在Ⅱ型边界形成后,基底金属转变成铁素体或其他分解产物,而熔池边界的成分过渡区或者其一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马氏体可以生长到Ⅱ型边界,也可以停止在它下面。图9-8显示了马氏体停止在Ⅱ型边界下面的例子。因为在过渡区中BCC或马氏体的一侧与熔敷金属FCC的一侧线胀系数不匹配,热循环就会在这个区域产生应变,而Ⅱ型边界又是一组弱而近似平面的界面,因而成为优先开裂的位置(见9.3.2节)。此外如果工作环境会对工件充氢,则熔合边界上的马氏体就可能产生氢致裂纹。

978-7-111-24624-4-Chapter09-8.jpg

图9-8 在纯铁上堆焊70%Ni-30%Cu蒙乃尔合金(56%稀释率)形成的过渡区

(引自Rowe等[9],美国焊接学会授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