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氏体PH钢相同,半奥氏体PH钢凝固时也得到初析铁素体[3,8],在高温时转变为奥氏体。但在17-7PH、15-7Mo、AM350和AM355等钢中一些铁素体(5%~15%)会残留到室温[8]。图8-3示出了热轧17-7PH不锈钢在各种热处理条件下的微观组织。在各种情况下都可见到铁素体细条。在1040~1065℃(1900~1950℉)温度下固溶退火可以使一些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奥氏体均匀化。从固溶退火温度冷却到室温,大部分奥氏体不发生相变,这种状态通常称为状态A,在状态A(厂家一般以这个状态供货)的条件下,钢比较软,延性较好(见表8-3),可以容易地进行加工、冷压成形或焊接。冷压成形时可能会导致一些马氏体相变。
图8-3 热轧17-7HP(UNS17700)半奥氏体不锈钢的微观组织
a)955℃(1750℉)退火,铁素体在含有一些马氏体的奥氏体基体中 b)退火后冷冻至-73℃(-100℉)铁素体在马氏体基体中 c)退火后在510℃(950℉)时效铁素体在析出硬化后的马氏体中
(引自Linnert[3])
对半奥氏体PH不锈钢的硬化处理要比马氏体PH不锈钢更为复杂。由表8-3可见热处理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把钢加热到一个温度以“调整奥氏体状态”(To condition the austenite),所谓“调整奥氏体状态”就是在此温度停留一定时间,使在状态A下固溶的一些碳形成碳化物析出而导致Ms温度上升[8]。譬如把处于状态A的17-7PH钢加热到760℃(1400℉),保温90min就能析出足够的碳化物把Ms温度提高到高于室温。第二步冷却到15℃(55℉),使奥氏体将近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第三步再加热到一个较低的温度,如566℃(1050℉),以完成主要的析出反应,然后再一次冷却,使钢具有很高的强度(见表8-3)。(www.xing528.com)
对于某些PH不锈钢,如17-7PH和15-7Mo等,有另一种硬化途径:把钢加热到一个更高的温度,如955℃(1750℉),来调整奥氏体状态。结果只有较少的碳化物析出而得到的Ms较低,这样就要深冷到-73℃(-100℉)才能使马氏体相变将近完成。然后在比上一种硬化方法的第三步温度低一些的温度,如510℃(950℉),来进行析出反应使钢充分硬化。这种硬化方法可以得到比前述方法更高的强度(见表8-3)。
另一种硬化半奥氏体PH不锈钢的方法是对原来处于状态A的钢施以大压下量的冷轧,这就可以不调整奥氏体状态就产生马氏体相变。钢厂可以用这种状态供货,称为状态C。在状态C,钢的屈服强度可高达1310MPa(190ksi),而仍有大约5%的断后伸长率。这样就可以在时效前进行弯曲和其他变形。此后只需要再进行一次较低温度的时效处理,典型的是在480℃(900℉)进行。这种硬化方法只能用于薄板金属产品,但对17-7PH和15-7Mo钢,在各种强化方法中,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最高的强度,屈服强度可达1830MPa(265ksi)[15,16]。
AM350、AM355钢与其他半奥氏体PH钢有些不同。像其他半奥氏体PH钢一样,两种钢都要求深冷到-73℃(-100℉),以促进马氏体相变。ASTMA693对AM355钢规定了一种调整奥氏体状态的处理,但对AM350钢没有规定。两种钢时效时都认为是析出了氮化物[8],而时效结果抗拉强度不是升高了,而是降低了(见表8-3),但它们的屈服强度提高了。
在其他钢中,主要强化析出相取决于成分。在17-7PH钢中,报道的析出相不是β-NiAl而是一种有序体心立方相[8,17]。在15-7Mo钢中,报道的析出相是β- NiAl和Ni3Al[8]。和马氏体PH不锈钢相似,半奥氏体PH不锈钢在较高的时效温度处理时也发生奥氏体逆相变。Underwood等在参考文献[17]中指出:在加热到425℃(800℉)或者480℃(900℉),保温长达500h,17-7PH不锈钢的磁响应几乎保持恒定值,不随加热温度下的时效时间而改变,而加热到540℃(1000℉),随时效时间增加,磁响应有所下降;加热到595℃(1100℉),随时效时间增加,磁响应剧烈下降。然而在这一较高的温度下时效后,和马氏体PH钢相似,强度下降了。这样就说明:Hochanadel等[9]认为强度下降是由于奥氏体的逆相变,而不是由于析出物粗化和共格破坏造成的,这个结论对于半奥氏体不锈钢可能也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