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讲,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不需要预热和保持层间温度,这和马氏体等可相变钢不同。高的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可以降低冷却速度,但是这对铁素体至奥氏体相变作用很小,这是因为相变发生在很高的温度,在这样高的温度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对冷却速度的影响很小。在涉及碳化物可能析出而导致敏化的情况下,要控制层间温度低于某个最高值,因为在碳化物析出温度范围内缓冷是有害的。
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的线胀系数(及收缩)远大于铁素体不锈钢,其残留应力的幅值也远高于后者。为了消除厚板焊件的残余应力,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为了减少焊件的变形,特别对焊后需要加工或者在工作时必须保持尺寸稳定的工件,也需要进行焊后消除应力处理。如在工作中可能发生应力腐蚀裂纹,则降低残留应力也很重要。
焊后热处理的温度要按其目的来选择(是消除残留应力,还是改变微观组织)。消除残留应力的热处理一般在550~650°C(1020~1200°F)温度范围内进行。这个温度范围低于图6-4中碳化物析出曲线的“鼻尖”温度,也低于表6-3所列导致脆性化合物的形成温度范围。请注意:由图6-4可以发现如果消除应力热处理要进行几个小时,则可能引起敏化,而这种情况对于很厚的焊件是可能的,此时推荐用低碳的母材和填充金属或者稳定化的钢种。
在某些场合,为了更有效地消除残留应力,或者要对焊态组织进行变质处理,则要进行较高温度的焊后热处理。此时对于650~900°C(1200~1650°F)温度区间要特别谨慎,因为在这个温度区间碳化物M23C6和σ相都会很快形成。前者会使焊件敏化,后者会导致脆化和降低韧度(图6-5)。对于全奥氏体焊缝金属和低碳型母材与填充金属,可以在这个温度区间进行焊后热处理。如后面几节所述,只是对含铁素体的焊缝金属,σ相才会快速形成。
在950~1100°C(1740~2010°F)温度范围进行热处理将完全消除残留应力,也可对焊后组织进行变质处理而不生成碳化物和σ相。加热高于950°C(1740°F)后紧接着快速淬火,将从原始组织中除去所有的碳化物。加热接近1100°C(2010°F)将溶解部分或者全部铁素体,这取决于保温时间,焊缝金属成分和焊态铁素体含量。如果采用这种极端的热处理,则一般要求随后进行水淬至室温,否则碳化物将在缓冷中再次析出。
奥氏体不锈钢母材和焊缝金属对于形成σ相导致的脆化是敏感的、这种名义成分是FeCr的富铬相硬而脆,当其体积含量高时会降低韧度(图6-5)和延性。在全奥氏体(没有铁素体)的微观组织中σ相析出较慢,一般要求在高温停留很长时间(几百到几千小时)。σ相可能在工作中和焊后热处理中形成,其形成的温度区间是600~900°C(1110~1650°F),在奥氏体-铁素体焊缝金属中,在750°C(1380°F)左右的温度σ相形成最快[20]。在Cr以外添加Mo、Nb、Si、W、V、Ti和Zr促进σ相形成,而添加C和N阻止其长大。组织中存在铁素体显著加速σ相形成,这可通过上述铁素体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的平衡来控制。因为铁素体中铬含量高于奥氏体,这是它加速σ相形成的原因,这样含有残留铁素体的焊缝就易于发生σ相脆化。采用焊接填充金属来形成全奥氏体或低铁素体含量的焊缝金属,对于减少σ相脆化是最有效的。但要谨慎,不要为了避免σ相脆化而导致凝固裂纹。Vitek和David的研究[21,22]发现:308型不锈钢的焊缝金属在650~750°C(1200~1380°F)温度范围时效,结果使铁素体相溶解,一开始导致形成富铬的M23C6碳化物,最后又导致σ相成核。他们发现:成核是限制反应速度的环节,σ相一旦成核将很快长大,而冷作加工会加速σ相的成核。在含有铁素体的308型焊缝金属中,σ相可在650~750°C(1200~1380°F)温度范围内不到100h就形成。
σ相:
1)平衡的FeCr相。(www.xing528.com)
2)在600~900°C(1110~1650°F)温度范围内析出。
3)在含有铁素体的焊缝金属中很快形成。
4)可能在大型构件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形成。
5)降低耐腐蚀性,延性和韧度。
因为σ相必须在组织中呈连续的或近似连续的分布,才会引起韧度和延性的明显降低,所以在焊缝金属中维持铁素体数在FN=3~8之间就可以避免σ相脆化。这是因为在σ相中铬含量高于铁素体的铬含量,所以铁素体向σ相转变体积上不是等量的。焊缝中FN=8的铁素体数只能转变成4Vol%的σ相,这个σ相的体积分数不足以使焊缝脆化,尽管韧度会有一些下降(图6-5)。
Alexander[23]也研究了含铁素体(FN=11)的308型焊缝金属的475°C(885°F)脆化现象。这种脆化现象在第5章中已经讨论了。因为铁素体在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金属中实质上是把铁素体钢[w(Cr)=20%~30%和w(Ni)=4%~5%Ni]镶嵌在奥氏体母体中,这样就不奇怪会观察到由于铁素体形成α′相而导致脆化。他们发现:在475~550°C(885~1020°F)温度范围内,时效长达5000h会显著降低韧度,使韧脆转变温度上升,使上平台韧度下降。在475°C(885°F)停留,韧度降低和形成了α′相和G相(表6-3)有关,而在550°C(1020°F)停留和形成了碳化物和σ相有关。在所有情况下,脆性相的析出都和富铬的铁素体有关,而脆性相一般在铁素体-奥氏体界面上成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