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氏体不锈钢熔化区的相变过程及微观组织分析

马氏体不锈钢熔化区的相变过程及微观组织分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含有名义成分为:11%~14%Cr,0.1%~0.25%C的马氏体不锈钢的熔池凝固成δ铁素体,而由于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在凝固过程中的偏析,在某些情况下,凝固终了时会形成奥氏体或者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物。固态焊缝金属继续冷却时铁素体转变成奥氏体,而在低于大约1100℃时形成全奥氏体组织;进一步冷却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这个相变可表示为以下序列并图解于图4-5,其典型微观组织示于图4-6c。

马氏体不锈钢熔化区的相变过程及微观组织分析

含有名义成分(质量分数)为:11%~14%Cr,0.1%~0.25%C的马氏体不锈钢的熔池凝固成δ铁素体,而由于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在凝固过程中的偏析,在某些情况下,凝固终了时会形成奥氏体或者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物。固态焊缝金属继续冷却时铁素体转变成奥氏体,而在低于大约1100℃(2012°F)时形成全奥氏体组织;进一步冷却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这个转变过程可由下面的序列表示并图解于图4-4,其典型的微观组织示于图4-6a。

相变路径1:全马氏体组织

L→L+Fp→Fp→Fp+A→A→马氏体

如果一些铁素体是在凝固终了时形成的,则可能充分富集铁素体形成元素(特别是含有铬和钼的话);而在凝固温度以下冷却时不转变为奥氏体,而残留在凝固晶界或亚晶界。最终的焊缝金属组织将含有马氏体和“共晶铁素体”的混合物,因为这种凝固终了时形成的铁素体被假设是通过共晶反应形成的,其数量决定于铁素体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的比值和凝固条件。这个相变可表示为以下序列并图解于图4-5,其典型微观组织示于图4-6c。

相变路径2:马氏体+共晶铁素体两相组织

L→L+Fp+(A+Fe)→Fp+A+Fe→A+Fe→M+Fe

978-7-111-24624-4-Chapter04-8.jpg

图4-4 形成全马氏体的熔池金属的相转变

Fp—初始铁素体 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Mf—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978-7-111-24624-4-Chapter04-9.jpg

图4-5 形成马氏体和铁素体的熔池金属的相转变(www.xing528.com)

Fp—初始铁素体 Fe—共晶铁素体 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Mf—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某些初析铁素体(FP)也有可能在高温时不完全转变成奥氏体,而在冷却时残留在组织中直至室温,这个转变路径可用以下序列表示。由此形成的典型组织示于图4-6b。

相变路径3:马氏体+初析铁素体两相组织

L→L+Fp→Fp→A+Fp→M+Fp

Castro和deCadenet[11]还假设:由于奥氏体相变不完全,铁素体可以残留在初析铁素体枝晶的芯部。这和奥氏体不锈钢中出现的“骨架”(skeletal)铁素体形成的机理相似。虽然理论上在枝晶芯上残留铁素体是可能的,然而在焊缝金属中铁素体一般是沿着凝固晶界和亚晶界出现,或者如图4-6所示,是分布在马氏体相内或其周围。

在冷却时也会有一些碳化物析出,这取决于冷却速度,这些碳化物一般是M23C6和M7C3型,这里M主要是Cr和Fe,而M7C3型碳化物经常限于碳含量较高的不锈钢(w(C)>0.3%)。

978-7-111-24624-4-Chapter04-10.jpg

图4-6 马氏体不锈钢熔池金属组织

a)410型钢全马氏体组织 b)410型钢马氏体+残留铁素体组织(深色腐蚀相是马氏体,浅色腐蚀相是铁素体) c)12Cr-1Mo合金(HT9)中马氏体和沿凝固亚晶界分布的铁素体组织(深色腐蚀相是铁素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