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1 等效孔径
等效孔径(equivalent opening size)是土工织物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众所周知,不管是织物的透水性抑或保土性,均与织物的孔径大小密切相关,而织物孔径的大小是不等的。为了解织物中不同孔隙孔径的分布情况,可以作出“孔隙分布曲线”(图4.1),它是反滤层设计的重要依据。在设计中需要用到一些特征孔径,如“等效孔径”等。在美国,该等效孔径也称为“表观孔径AOS(apparent opening size)”,以O95表示。关于“等效孔径”的定义,在有些书籍中说得不够确切,容易引起混乱。确切地说,所谓“等效孔径”O95,系指在织物的孔径分布曲线中(图4.1,Atmatzidis D K等2006),对应于95%的那个孔径,也就是说,在织物的大小不同孔隙中,有95%的孔径小于该孔径。这个概念与土的粒径分布曲线十分相似,故很好理解。如果把它定义为所谓“颗粒筛余率”等,则不仅不好理解,而且容易误解。因为“颗粒筛余率”与O95的试验方法有关,而试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故直接将“筛余率”作为定义是不妥的。
确定O95值的方法,中国、美国等均采用间接法中的干筛法(SL/T 233—1999《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1999)。在欧洲和加拿大,将等效孔径称为反滤孔径FOS(filtration opening size),其确定方法为湿筛法。一般认为,湿筛法比干筛法要优越,但比较麻烦。据试验,采用干筛法求得的等效孔径比湿筛法略大(可大25%)(王钊,2002),这些方法均属间接法。有条件时也可用直接法,如水银压入法、图像分析法等。应当指出,用不同测试方法求得的孔隙分布曲线,有时可以差别很大(图4.2)。
4.1.3.2 保土性和透水性
反滤设计准则是指反滤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国际有关土工织物反滤准则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准则大都从太沙基的粒状滤层的反滤准则演变过来的。以后其他欧美国家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准则。有人统计(Palmeira,2002),截至1999年底,各种反滤准则不下29种,还可细分为64种。
图4.1 典型的孔径分布曲线(无纺织物)(Atmatzidis et al,2006)
图4.2 织物孔径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比较
根据反滤的定义,土工织物反滤层的设置,主要应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保土性与透水性(包括长期透水性)。保土性即要求保证土中起骨架作用的较大的颗粒不流失。保土准则虽然很多,但大多数的保土准则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达,即
式中:Oe为等效孔径;dw为土的某一特征粒径;n为系数。
对于不同的准则,Oe,dw是不同的,n值也可以相差很大,而且它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水利规范》中,Oe采用O95;dw采用d85,而n值则如《水利规范》表4.2.2所示。这样就构成了《水利规范》中的保土准则。其他形式的保土准则将另行叙述。
反滤准则的提出是与织物反滤的工作机理研究密切相关的,同时,准则中各种参数的确定也与特定的测试方法相联系。
至于透水准则[《水利规范》中式(4.2.3-1)],它表明了反滤织物透水性与土的渗透性的关系。对砂性土,两者应当相等或接近;而对黏性土,则织物的孔径应比土的粒径大得多,因为黏性土颗粒常以团粒的形式存在,而团粒的尺寸远比单一黏土颗粒为大。故织物滤层的孔径尺寸较大。同时土粒在滤层织物的孔口处也容易产生“拱效应”,因此孔口尺寸也应大一些。
4.1.3.3 织物的长期透水性(防淤堵准则)
织物在长期的运用中,其孔眼易被土颗粒堵塞,使透水性减少,因此存在长期透水性的问题。
在初期阶段,透水性比保土性更容易满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延,如果发生了织物淤堵现象,那么透水性就变得更为重要且难以满足,在前面的反滤定义中提到“长期有效性”,就是针对这个难点而提出的,体现在《水利规范》中,即是4.2.4条的防淤堵准则。欲达此目的,织物的孔径应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大些,以防止细颗粒在滤层内积累,或在织物表面形成“土饼”,同时,应使那些已被水流带动的细粒尽可能通过滤层而排出,以防织物的透水性显著降低;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滤层的孔径足够地小,防止起骨架作用的颗粒大量流失,引起基土管涌。这就使滤层的设计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这个矛盾并不总是同时存在于织物滤层中,在初始阶段,只要基土中较大的骨架颗粒不发生大量的、持续的流失,使基土能维持稳定,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织物内不发生严重淤堵,织物的透水性将不致显著地降低(据某些资料,透水性在初期和后期可降低约5倍),故滤层的长期有效性是可以维持的。这样看来,防淤堵准则在反滤设计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防淤堵问题,在重要和大中型工程中需通过室内的模拟试验,或进行长期观测来检验。
从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即反滤设计的思路与一般的结构设计不同,它没有“偏于安全”的“保守”设计概念,而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合理设计的问题(陈轮等,2005),在织物反滤机理尚未清晰掌握的情况下,“最恰当”的设计是很不容易进行的。
4.1.3.4 透水率和导水率
土工织物用于反滤层时,表示渗透性的指标是垂直渗透系数kn和透水率ψ,因为这时的水流是垂直于织物平面的;而当土工织物用作排水材料时,表示渗透性的指标是织物的平面渗透系数kp和导水率θ,因为,这时的水流方向是沿着织物平面的。
由于kn和kp与织物的厚度有关,使用起来不便,故常常采用透水率ψ和导水率θ两个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透水率定义为水头差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即(www.xing528.com)
而渗透系数是渗流的水力比降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即
式中:t为织物的厚度;Δh为织物上、下游的水头差;ν为渗透流速;i为水力比降。
故
由此,当测量透水率时,无需测量土工织物的厚度。类似地,织物的平面渗透系数kp定义为水力比降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即
而导水率定义为沿织物平面的渗透系数kp与织物厚度的乘积,即
若令q为织物平面输导水流的流量则式中:B为试样宽度,cm。
因此,导水率也可定义为比降等于1时,单位宽度织物沿平面排导的水量。上述两个参数的测试方法,可参考有关文献(陆士强等,1994)。
应当指出,透水率与导水率均不是一个常数,它们会随织物上的压力而变。同时,水流状态、水流方向与织物经纬的夹角,水中含气量和水温等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点在设计反滤织物和排水织物时应特别注意。
在工程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是渗透流量值的计算公式,有了上述的关系,渗透流量的公式可分列如下。
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流量qn:
平行于织物平面的流量qp:
式中:Δhgp为沿织物表面上、下游计算点的水头差;Δhgn为土工织物上、下游的水头差;t为织物的厚度;Lg为沿织物表面上、下游计算点的距离;A、B分别为垂直于和平行于土工织物的渗水面积,m2。
在式(4.8)、式(4.9)中避开了随压力而变的厚度参数t,应用比较方便。《水利规范》中的4.3.2条和4.3.3条中的公式,即按此表达。
还应指出,上面讨论的渗透性均对起始状态而言,在织物反滤运用过程中,由于淤堵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使织物透水能力下降。因此,考虑长期效果时,织物渗透性能应乘一个折减系数(将在下面述及)。但另一方面,由于与织物相邻的土体中,有部分细颗粒流失,其渗透性反而会增大。由此启示我们,应当把土工织物和相邻土体构成的整个体系作为一个“反滤系统”来考虑。无疑,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或定量计算是很困难的。实用的方法是将织物与相邻土体在符合工程实际条件下进行试验,以作为设计的依据,而不是简单地仅用织物本身的渗滤试验成果进行设计,这点应特别引起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