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发明后,人们便可以把动态、静态的人或物凝固在相纸上,留住历史的瞬间。如何把相片复制在印刷品上,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最终,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照相制版。
照相制版是用照相复制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技术制取图像金属印刷版的化学加工方法。
1822年,法国的尼埃普斯(1765年-1833年)进行了照相制版的实验,他利用覆以感光性沥青的材料并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制出了印刷版。1850年法国的F.吉洛发明了可用于生产的铜锌版的照相制版法。当时为了保护线条和文字侧壁不受腐蚀,用松香粉等在腐蚀过程中逐次进行涂敷保护,这种方法用手工操作比较麻烦,效率很低。直到1948年,美国发明了先进的无粉腐蚀法之后,照相制版法才成为一种适合于大批生产的工艺而获得广泛使用。
照相制版原理是把所需的文字和图像按尺寸要求缩放到照相底片上,再将底片贴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进行曝光,经过显影便可在金属板上形成所需要的文字或图像的感光胶膜。为提高胶膜的抗蚀性,还须浸入坚膜液中进行短时间处理,经加温使之成为一种有光泽的珐琅质薄层。这一薄层有很强的耐酸抗碱特性,能保护下面的金属表面不受化学溶液腐蚀。再将金属板浸入硝酸或三氯化铁溶液中,无珐琅质胶膜的金属表面便被腐蚀溶解,形成凸出的文字或图像的印刷版。如果是印刷插图,就把做好的金属版镶嵌在排好的铅字版内,便可上机印刷了。
描述这么大段文字,只说了照相制版的化学过程,那么,连续调的层次丰满的图像究竟是怎么制成用于制作金属版的底片的?原来,照相制版有专用的照相机,它把普通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联系起来,把要印刷的相片通过网屏照成底片,这就是早期的挂网过程。网屏是两块有细密刻线的叠在一起的玻璃板,通过旋转可以改变两块玻璃板上细线的交叉角度(网角),在细线形成的每个网格内形成一个点(网点),这个点在底片是黑的(阳图底片),点的大小取决于原始照片相应该点所在网格内的平均明暗度(也有其他计算方法),这样,底片就显示的是大小不同的黑点,这种底片是“非黑即白”的。网格大小取决于玻璃板的刻线密度,也决定了挂网的密度,如给图片挂不同的网,更换网屏便可做到了。(www.xing528.com)
归纳一下,也就是凸版印刷有层次的图像时,实际是先把图像分割成很小的网格,在小网格内计算明暗度,用网点覆盖网格面积多少与这个明暗度对应,便形成了由大小不同的众多黑点组成的图像底片,用该底片就能制作金属印刷版了。
这种方法实现了用墨辊的“非无即有”来再现层次,真是印刷史上的重大创举。
凸版印刷时的图片专用照相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