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皇帝一听,刻在石头上,时间永久,没人能篡改得了,于是获许。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率众人开工。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端美雄健,雍容典雅,字字中规入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熹平石经残片人没有满足的时候,拓印久了还是嫌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并设专门教师——博士官讲授。这些标准读本,用漆书写藏于兰台,称为“兰台漆书”。当时儒生应试,名列前茅者可以做官。但他们手中的经书在文字上时有误差,为了便于应博士试,常有人贿赂兰台掌管漆书的官吏,暗改漆书文字,使其与自己的经本相符,以致学者们真伪难辨。看样子,行贿受贿自古有之。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皇帝一听,刻在石头上,时间永久,没人能篡改得了,于是获许。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率众人开工。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
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端美雄健,雍容典雅,字字中规入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据传,石碑刻好后,每天都有上千人前去抄写,一时间,太学门外,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抄写容易错字、漏字,还不美观,于是,有人就用了拓印的方法拓成碑帖,这样既能再现原貌,又方便阅读和收藏。(www.xing528.com)
熹平石经残片
人没有满足的时候,拓印久了还是嫌烦。把纸弄湿覆在石刻上,然后晾干涂墨揭下,这可是精细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呢!拓下来的是黑底白字,费墨,字也不那么醒目。看来,毛病还真不少。别忘了,我们是智商很高的民族,总会有人琢磨改进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