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仓颉在轩辕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官民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仓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聪明能干,做事尽心尽力,很快对所管的牲口和食物了如指掌。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不断变化,记忆力超好也难以适应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昼思夜想,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不久问题又出现了:数目增加时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结绳计数
黄帝见仓颉能干,有点鞭打快牛,叫他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组织人们打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根据地上野兽的脚印判断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用来记事。果然,这种办法非常奏效。
黄帝知道后,欣赏有加,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推广。渐渐地,这些符号代表的意思,各部落就都知道了。仓颉对符号一一规范定义,于是,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宠爱,人人称赞,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人有个坏毛病——得意就容易忘形,仓颉也没有跳出这个怪圈,骄傲情绪慢慢滋长,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黄帝得知,非常恼火,但又想让仓颉继续认真造字,以便管理部族。得教训教训他!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说明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儿,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反应迟钝,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不知道什么意思,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对他说话还这么客气,心里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www.xing528.com)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魚”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是出远门的意思,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是不是很重啊,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仓颉羞愧难当,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但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了出去,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决心痛改前非。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到处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意。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其实,文字的诞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近代考古发现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文字的版本,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仓颉可能是整理文字的集大成者,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自己也根据先民的经验造了一批文字。总之,仓颉在中华文字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补充、丰富和演变,当初的文字才变成了今天汉字的模样。
契刻文字
甲骨文
泥陶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