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紧跟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科研的新动向,开展镍金属-氢化物电池(Ni-MH)新型负极材料研究。
当时,国内外对Ni-MH负极材料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具体从何处着手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量的文献和国内外实际调研发现:军工部门为某地导弹更换电源需要-40℃下的0.2C放电的Ni-MH,要求放电容量是常温的40%。显然,研制超低温的新型负极材料是技术关键。我们从金属(包括合金)储氢的基本原理——压力-浓度-温度等温曲线(P-CT)出发,所有文献中的P-C-T曲线都是常温的,根本没有低温的,更不用说-40℃的了,但是常温的P-C-T曲线仍然是工作的理论基础,必须深刻理解其本质才能加以应用。
Ni-MH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H+是电荷载体。在超低温下,H的解吸附是影响放电过程的关键因素。P-C-T曲线告诉我们:提高负极材料在超低温下的平衡压力才能有更多的H被解吸附。据此,运用某些稀土元素特性和非化学计量比原理,制备出低温新型负极材料,组装8Ah容量的Ni-MH,-40℃下0.2C放电,达到室温容量80%以上。此工作在军事预研项目验收时,被评为超额完成任务的创新成果。我曾应邀在乌克兰、法国巴黎和日本横滨召开的储氢和Ni-MH电池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21世纪初,众多新能源电池中,锂离子电池(LIB)呈现异军突起、最接近在交通工具上应用的态势。但是,研究得最多的正极LiCoO2体系仍然存在着安全问题,国内外都时有手机用LIB电池爆炸的事件,在改进LiCoO2体系性能的同时,开展新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www.xing528.com)
LiFePO4是美国Goodenough研究组1997年提出的LIB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具有放电电压稳定、安全性好、Fe较Co资源丰富等优点。但是电导率低和Li离子扩散系数低是其固有的缺点。减小颗粒(纳米化)、掺杂、与C复合等方法综合运用是克服其缺点的有效方法。必须深刻认识LiFePO4中的Fe是+2价的并在制备过程中防止其氧化是一个技术关键。掺杂的元素应遵从离子半径尽可能与被取代元素相近的原则。我们开展LIB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应邀在印度出版的《Current Topics in Electrochemistry》一书中发表综述评论文章《Supervalent doping of LiFePO4 with special rare earth ions》。
随着国内外关于能量存储和转换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我们又开展了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研究,水热法合成了多孔Mn3O4,自1995年1月发表以来,国际上已引用了几十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