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在高温、高压下加氢转化成液体油是德国人在1913年发明的。1927年德国开始建设第一座应用此技术的工业化规模的煤炭液化厂,至1931年煤炭直接液化厂投入运转,最初的生产能力为产油10万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度建立了12家煤炭直接液化生产厂,总规模达到423万吨/年。表7-1是当时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厂一览。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煤炭液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纷纷组织大批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反应机理到工艺开发、工程化开发,试验规模也从实验室试验到每天吨级中试,直到每天数百吨级的工业性试验。
表7-1 二战期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厂一览据舒歌平2003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开发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日趋成熟,有的已完成了6000t/d的示范厂基础设计,工业化发展势头一度十分显著。然而,从1986年开始,世界石油价格一落千丈,在低价位徘徊维持到1999年,这就有充分的时间使煤炭液化的技术开发进入到巩固提高的新阶段(表7-2)。
回顾煤炭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的开发历史,经过了双峰型的路线,其命运的兴衰与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原油价格有密切的关系。石油作为一种必需的能源和重要战略物资,能否保证它的安全供应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敏感问题。(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了打破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所曾开展过煤炭液化的试验研究,抚顺石油三厂也曾利用日本遗留的设备进行过煤焦油加氢生产汽油、柴油的工业试验,在锦州石油六厂开展过合成油的试生产。后来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我国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煤炭液化的研究工作随之中断。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又重新开始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其目的是应对当时的世界石油危机,重点是由煤生产汽油、柴油等燃料和芳香烃等化工原料。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在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原煤炭部的领导及支持下,通过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和近20年的国际合作,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炭直接液化、液化油提质加工和分析检验实验室,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出了一支专门从事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的科研队伍。
从1997年开始,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别同德国、日本、美国开展了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技术经济的预可行性研究,选择云南先锋煤、黑龙江依兰煤和内蒙古神华煤分别在国外已有中试装置上完成了工艺试验,取得了工艺设计数据,并已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完成了3个煤液化厂的预可行性研究。
表7-2 各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开发情况据舒歌平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