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各种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的研究已经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气敏机理的认识还较为模糊,主要包括吸、脱附模型,晶界势垒模型,氧化还原模型,催化燃烧模型等。
(1)吸、脱附模型
吸、脱附模型是指利用待测气体在气敏材料上进行物理或化学吸、脱附,引起材料电阻等电学性质变化从而达到检测目的的模型。该模型建立较早,是认可度最高的气敏机理模型。通常情况下,材料对气体的物理和化学吸附是不可分离的,只是对不同材料起主导作用的吸附方式不同。物理吸、脱附模型是利用气体与敏感材料的物理吸、脱附进行检测的。
严百平等通过对MgCr2O4-TiO2湿敏陶瓷的机理进行微观研究表明,材料表面颗粒存在电子电导,产生这种电子电导的原因不是水的化学吸附,因为水的化学吸附在低温下是不可逆的,其化学反应式:
反应生成的OH-不会在低温下还原成H2O。显然,湿敏材料表面电子电导产生的原因是物理吸附水。物理吸附水在湿敏材料表面是以弱氢键的形式吸附于表面OH-上,由于水分子的强极性,水分子的物理吸附等效于表面上吸附了电偶极子。物理吸附水是容易脱附的,水分子的吸附、脱附等效于表面电偶极子的偶极矩增大、减小。这种表面偶极矩的变化使表面能变化,表面与材料内部实现电子转移。
化学吸、脱附模型是利用气体在气敏材料上的化学吸、脱附进行检测的,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气敏机理模型。电阻式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用于气体检测时,在一定温度下,检测元件表面物理吸附的O2 转化为化学吸附的,O2-等,形成空间电荷耗尽层,使材料导带中电子减少,表面势垒升高,元件电阻增大。研究表明:氧气被吸附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在室温下进行得很慢,当温度高于200 ℃时,表面吸附氧以为主,其化学反应式:
以乙醇的气敏机理来说,乙醇的催化氧化经历了脱氢、脱水和深度氧化过程,即乙醇的催化反应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先脱氢生成乙醛后再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另一条路径就是乙醇首先脱水生成乙烯。其反应历程如下,乙醇气体接触材料表面时发生物理吸附:
吸附的乙醇气体与材料表面吸附的氧负离子发生反应(乙醛路径):
生成的2C2H4O-(ads)中多余的电子不稳定,很容易受热并被激发返回材料内,即
CH3CHO(ads)与进一步发生反应如下:
乙醇脱水生成乙烯路径的反应过程如下:(www.xing528.com)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生成乙烯的过程中没有电子的产生,对气敏响应没有贡献,该路径无助于提高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产生乙醛的过程中有电子的产生,释放出的电子向材料主体转移,使材料的表面势垒及体内电子浓度发生变化,电导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因此,通过施加催化剂或表面活性剂促进乙醇反应,沿乙醛路径进行是提高这类气体传感器乙醇灵敏度的关键。利用碱土金属、稀土金属掺杂制备乙醇气体传感器就是依据这个原理。
(2)晶界势垒模型
晶界势垒模型(图1.1.1)是依据多晶半导体的能带模型,氧气与电子亲和力大,当N 型半导体气敏材料处于空气中时会吸附周围的氧;吸附氧在半导体近表面俘获大量的电子,在半导体表层留下正的施主电荷,而表面是带负电的吸附氧,产生了空间电荷层;导带中电子从一个晶粒迁至另一个晶粒,必须克服因空间电荷而形成的势垒,势垒高度随吸附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氧浓度越大,势垒越高,能越过势垒的电子越少,电导率越小。当材料吸附还原性气体时,还原性气体与氧结合,氧放出电子并回到导带,使势垒下降,元件电导率上升,电阻值下降,而P 型半导体则正好相反。
图1.1.1 晶界势垒模型示意图
例如,S.Niranjanr 等通过研究SnO2粉体的气敏性能及机理发现,当环境中不存在还原性气体时,SnO2结构中的电子首先吸附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夺取SnO2结构中的电子后,变成吸附氧而被吸附在SnO2表面,导致SnO2粉体自身的电阻增大,势垒增高,能带向上弯曲。当环境中存在还原性气体时,与吸附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吸附氧释放,被夺去的SnO2的电子又重新回到其结构中,导致SnO2粉体自身的势垒降低,电阻减小。
(3)氧化还原模型
氧化还原模型是指在待测气体与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互相作用时,由于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时具有催化作用,与待测气体发生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另外,待测气体又会引起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还可由两者共同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发生电子的得失,引起材料电性质变化,表现出气敏效应。
待测气体在气敏元件表面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万吉高等研究了掺杂SnO2粉体对CO 的气敏机理后认为,SnO2 由无数细小的晶粒组成,元件的电导率受晶粒表面性质的影响。常温下,当元件在空气中时,氧以分子氧的化学吸附态形式存在,当元件工作时,温度一般都在100 ℃以上,此时吸附氧主要以O-甚至O2-的形式存在。吸附氧在半导体近表面俘获大量的电子,使材料电阻值升高;如果环境中有CO 等还原性气体存在,吸附氧就会与之反应: + e-或 RH2+RO + H2O+e-,表面与CO 结合,同时释放出原来被俘获的电子,导带电子浓度增大,电导率增大,表现出气敏效应。
待测气体和半导体气敏材料相互作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电子得失及电性变化而体现气敏性能。胡英等测试了CuO-ZnO 气敏材料对H2S 的敏感性,并对其机理给出了解释: 由于S 元素的存在,当CuO-ZnO 气敏元件吸入H2S 气体时,CuO 对H2S 气体异常活跃而发生反应生成CuS:
CuS 是一种电阻率很低的良导体,它的生成使气敏传感器表面的异质PN 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CuS 和ZnO 接触的肖特基势垒。在异质PN 结向肖特基势垒转变的过程中,气敏传感器的阻值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H2S 气体呈现出很高的灵敏度。
(4)催化燃烧模型
催化燃烧模型是利用可燃性气体(如CH4,C4H10 等)在气敏材料表面燃烧并放出一定热量,从而引起气敏元件的电导率发生变化来检测可燃性气体。孙良彦等研究了甲烷气敏材料的机理,认为气敏材料对CH4 的检测多是依据气体在元件表面的催化燃烧机理。CH4是化学稳定的气体,与N 型气敏元件的反应困难,当采用表面修饰技术向SnO2-In2O3材料中加入贵金属Pd 及过渡金属Co 后,大大提高了元件的催化活性,使其发生反应:
可见,催化剂的加入能促使CH4 在元件上分解,C—H 键断裂,CH4解离成CH2+基和CH3+基,促进了CH4在SnO2 表面上的吸附作用,从而降低了CH4 在元件表面上的反应温度,这就使CH4在常温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催化燃烧反应,并不断放热,使元件表面温度也不断升高。由于SnO2-In2O3 是N 型半导体元件,当其温度上升时,载流子浓度增大,电导增加,阻值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