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应用与优势

全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应用与优势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25示出小容量全封闭式压缩机的簧片阀结构。图7-25 小容量全封闭式压缩机的簧片阀结构1—吸气阀 2—气缸 3—垫圈 4—阀板 5—限位器 6—排气阀 7—阀盖 8—垫圈 9—止动器图7-26 新型高效率全封闭式气阀结构1—气缸 2—阀板 3—限位器 4—排气阀压紧弹簧 5—排气阀 6—阀盖 7、8—垫圈 9—吸气阀全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容量控制有以下4种方式:1)双联压缩机方式。可分为单壳体双联压缩机和外部连接双联压缩机。

全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应用与优势

按活塞往复运动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曲柄连杆式(见图7-23)和滑管式(见图7-24)两种。滑管式一般用于小型产品。如图7-23所示全封闭式压缩机结构中,可见电动机和压缩机做成整体,利用上下两个弹簧进行支撑,置于钢板外壳中。吸气从壳体上部进入,在电动机上部气液分离后,再通过电动机定子外部对电动机进行冷却,然后进入机体吸气室,这样整个壳体是处在低压气体中。壳体下部是润滑油,利用主轴下部离心泵的作用,将油吸入并压送至各活动部位。为了减少气体脉动的影响,排气管路装有消声器。

978-7-111-31953-5-Part02-46.jpg

图7-23 曲柄连杆式压缩机

1—排气管 2—气缸 3—连杆 4—吸排气阀 5—活塞 6—主轴承 7—电动机定子 8—电动机转子 9—壳体 10—气液分离器 11—端子 12—内部支撑 13—排气消声器 14—排气腔 15—吸气腔 16—离心油泵 17—曲轴 18—副轴承

978-7-111-31953-5-Part02-47.jpg

图7-24 滑管式压缩机

1—气缸 2—活塞 3—曲轴销 4—横向滑管 5—平衡重 6—端环 7—转子

全封闭式压缩机有单气缸,直列2气缸,V形90°2气缸,星形2、3、4、5气缸,V形2、3、4气缸等。

图7-25示出小容量全封闭式压缩机的簧片阀结构。图7-26是新型高效率全封闭式气阀结构,该环形阀结构可以通过在活塞顶部凸出形状以减少余隙容积,从而提高效率。

润滑系统有如图7-27所示三种型式,其中图b为二级离心泵,用于变频驱动,在低速时能确保供油。

978-7-111-31953-5-Part02-48.jpg

图7-25 小容量全封闭式压缩机的簧片阀结构

1—吸气阀 2—气缸 3—垫圈 4—阀板 5—限位器 6—排气阀 7—阀盖 8—垫圈 9—止动器

978-7-111-31953-5-Part02-49.jpg

图7-26 新型高效率全封闭式气阀结构

1—气缸 2—阀板 3—限位器 4—排气阀压紧弹簧 5—排气阀 6—阀盖 7、8—垫圈 9—吸气阀

全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容量控制有以下4种方式:

1)双联压缩机方式。可分为单壳体双联压缩机和外部连接双联压缩机。

2)气缸卸载方式。可分为吸气管切断法和排气管切断法两种。

978-7-111-31953-5-Part02-50.jpg(www.xing528.com)

图7-27 润滑系统三种型式

a)一般离心供油 b)二级离心供油 c)带圆锥状吸管离心供油

1—推力轴承 2—转子 3—主轴承 4—粘性泵 5—连杆 6—离心泵 7—副轴承 8—第二离心泵 9—第一离心泵 10—气体排出口

3)电动机变极数方式。

4)变频方式。

双联压缩机是在一个制冷剂系统中用两台压缩机运作。在单壳体中的双联压缩机见图7-28。外部连接的双联压缩机见图7-29。双联压缩机的容量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两台压缩机容量比是1∶2,则容量调节范围可以是1∶2∶3。

978-7-111-31953-5-Part02-51.jpg

图7-28 单壳体中双联压缩机

978-7-111-31953-5-Part02-52.jpg

图7-29 外部连接的双联压缩机

吸气管切断法原理参见图7-30,此时通过阻塞吸入气体进行卸载。排气管切断法原理见图7-31,此时将排气引入吸入侧而排出管止逆阀关闭进行卸载。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利用排气压力从外部通过三通电磁阀推动柱塞进行容量调节的切换动作。

978-7-111-31953-5-Part02-53.jpg

图7-30吸气管切断法原理

978-7-111-31953-5-Part02-54.jpg

图7-31 排气管切断法原理

1—卸载用切换滑阀 2—排气腔 3—排气管 4—止逆阀

电动机变极数方式是在2极和4极之间进行切换,电动机转速可改变50%,单相和三相均可采用。

变频方式是卸载方法中唯一可连续调节的一种方法,但在低速范围存在着润滑油供给不足、吸气量不足引起电动机过热,在高速范围存在着阀的强度、全周波范围内部结构共振和压力波动共振现象等技术难题。最近,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克服,正在向商品化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