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实质,色彩管理所作的就两件事:传递颜色的含义(指视觉颜色)和为保持颜色含义而转换颜色的数值。因此,围绕着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派生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管理流程。上一节介绍了传递颜色含义的方式及流程。这里,从转换颜色的角度对流程的另一面进行介绍。
在工作流程中,从转换时间划分,早期的流程分为前期转换和后期转换两种。
前期转换流程是指将颜色尽可能早地转换到最终输出颜色空间的工作流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传统的印前工作流程,在这种流程中,从扫描图像时就将颜色转换为输出的CMYK颜色了。
后期转换流程则是指将颜色转换的时间尽量延后的工作流程。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RIP内分色,所有的颜色都要等到输出到直接制版机等输出设备时的最后一刻才通过RIP进行颜色的转换。
前期转换流程有以下优点。
(1)简单。在流程出现的早期,所有的颜色模式都要转换到单一的输出颜色空间。只要页面文件和其中的页面对象都存在于这个闭环的环境下,所有的颜色就都具有确切再现颜色的含义,不会造成歧义。
(2)在所有的前期转换流程中很容易逐步引入色彩管理技术。色彩管理使操作员可以在显示器上看到准确的颜色(当然显示器的色域要足以显示所有的CMYK输出颜色),而不用依赖颜色的数值,而且可以在制作过程中随时进行颜色的比较,也可以使用廉价的打印机进行预打样,而工作流程本身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3)这种方式可以阻止设计人员使用不可印刷的颜色。如果每个人都是用最终输出设备的颜色空间,也就不用再担心使用输出色域以外的颜色了。
前期转换流程有以下缺点。(www.xing528.com)
(1)即缺乏灵活性,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种流程中的所有对象都必须标记为单一输出设备的颜色空间,所有颜色都压缩到了这个输出设备色域中,且都要按照这个输出设备的阶调复制曲线来进行优化。因此,前期转换流程适合在输出过程非常固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每天的报纸或月刊杂志的制作等。但对于那些自由设计者而言,他们设计的东西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设备输出或输出到哪里,则这种流程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2)大量的创意工具不得使用。比如Photoshop的滤镜功能只能使用RGB颜色模式,对于CMYK模式的图像,这个功能就不能使用了。即使有些创意工具软件还可以使用,也经常要对CMYK图像加上很多限制,使得到的结果非常糟糕。
(3)较图像采集设备得到的RGB颜色模式的图像相比,输出图像的CMYK颜色模式多一个颜色通道,则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磁盘空间,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打开、保存、处理、拷贝和网络传递时的速度都要相对变慢。但随着存储技术的日益提高和存储设备价格日益降低,这些会越来越不成问题。
后期转换流程的最大优点是它的灵活性。由于采集设备的色域整体上而言常大于输出设备的色域,所以后期才转换为CMYK的流程,在前期维持RGB原稿较大的色域,就意味着可以使后序的工作非常容易地根据是单张纸印刷、报纸印刷或是轮转印刷等不同的颜色条件将色域重新定位。后期转换流程另一个优点是,在确定最终输出之前做很多有用的工作,比如前面提到的滤镜等创意处理,并且这种流程很适合将诸如扫描、数字相机拍摄等不同来源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使用。
后期转换流程的最主要缺点是它固有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并不是从使用难度上而言,而是从更多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的角度而言。应用软件中一组不正确的参数设置,就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页面元素出现问题。第二个缺点是在极端的后期转换情况下,如RIP分色的情况下,在之前的工作环节中没有机会来评价最终输出数据的好坏,只有看到输出结果才能知道。在前期转换流程中,特别是基于传统印前工艺的流程中,尽管色彩管理是非常有用的,但多少还是有些奢侈。而在后期转换流程中,色彩管理就是非常关键和必不可少的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流程是两种极端的情况,而大多数实际使用的色彩管理流程其实都介于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前期转换、后期转换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晰,要取决于什么时候将颜色转换到输出设备的色空间,而这个输出色空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CMYK色空间。
实际流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大多数图像采集设备色空间和大多数输出设备色空间都不十分适合对颜色进行编辑处理,因此,许多色彩管理流程都是用了10.1.2小节中介绍的介于图像采集和输出色空间之间的中间颜色空间,用它来避免极端的前期转换和后期转换所带来的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