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
1)能源生产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该指标是观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发电量,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产量。
2)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总和。该指标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其中:①终端能源消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②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该指标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的指标。③能源损失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运输、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从表4-1的能源生产来看,我国2007年按万吨标准煤的生产总量是1978年的3.75倍,各类能源生产的绝对量都远大于1978年,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在这一进程中,虽然煤炭生产比重仍在增长,这也反映了我国资源结构的特点,但在努力实施国家能源战略以后,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水电、核电、风电生产比重是1978年的2.645倍。从绝对值来看,1978年的水电、核电、风电所生产的能源为1945.87万t标准煤,2007年为19306.49万t标准煤,生产量接近10倍。尽管我国改善能源生产结构的路仍然很长,但正朝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尽管在能源生产中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比重仍然很低。我国原油生产比重持续下降,这与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有关,2007年的原油进口量为21139.4万t,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原油进口量还会持续增加,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从表4-2显示的数据看出,煤的消费比重略有下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仍然以煤为主。专家指出为了保护环境,争取在2050年使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下降到50%以下。从表4-3与表4-4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工业为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能源消费中的损失量仍然较大。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实现2050年我国GDP增长的目标,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比较理想的是化石能源消耗总量比2005年增加不应超过50%,单位GDP能耗相当于2005年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向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额的方向调整,比较理想的结构是可再生能源至少占25%、水电和核能至少占15%”。
表4-1 1978年、1997年、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表4-2 1978年、1997年、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表4-3 1990年、2000年、2007年按使用领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平衡表 (单位:万t标准煤)
表4-4 1990年、2000年、2007年按终端消费、加工转换和损失的能源消费总量平衡表
(2)能源效率与单位能耗
1)能源效率。在国际上,能源效率和节能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明确区分的概念。前者主要是指依靠技术手段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后者侧重于能源的经济效益,从经济、技术、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世界能源委员会(即原世界能源会议)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节能定义至今仍是科学的权威解释。即节能定义为:“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这就是说,节能是旨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所做的努力,为此要在能源系统的所有环节,从资源的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来消除能源的浪费,充分发挥在自然规律所决定的限度内存在的潜力。
据此,能源效率的概念可阐述如下:从物理观点而论,能源效率是指在利用能源资源的各项活动(从开采到终端利用)中,所得到的起作用的能源量与实际消费的能源量之比。从消费的观点而论,能源效率是指为终端用户提供的能源服务与所消费的能源量之比。这里,“能源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能源的使用并不是它自身的终结,而是为满足人们需要而提供服务的一种手段。因此,终端能源利用的水平,应以提供的服务(如灯照度)来衡量,而不是用消耗能源的多少(如电灯耗电)来表示。这一观点已广泛用于能源需求和节能分析中。
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100%
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是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替代和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多元化和减少碳排放。例如洁净煤技术,它包括:煤炭洗选、型煤、水煤浆、先进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气净化、煤气化、煤液化及燃料电池等。美国从1987年开始实施的“洁净煤技术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使燃烧发电的热效率达到55%。世界能源委员会研究报告认为,对于主要煤炭消费国来说,今后几十年内,从煤炭中提取的合成气体、液体和氢将是重要的长期能源供应来源。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72%的发电将使用净煤技术。(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的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据专家估计,20世纪90年代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开采效率低近30个百分点,中间环节效率低5个百分点,终端利用效率低10个百分点,能源系统总效率低10~2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大约是3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4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即能源消费强度或能源强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4)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能耗是指加工生产一定数量实物产品的能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比较的基本指标,通常用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量表示,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科技与制造工艺、管理水平等的优劣和高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正在进一步降低,1995~2005年,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3%。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206t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33%,2007年为1.160t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3.81%,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连续两年下降。
由表4-5显示,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正在逐年提高。近年来,通过逐年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强化能源管理,引进和开发节能新工艺、新技术,使高能耗产品的单位能耗有较大的下降。
表4-5 近10年来主要高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变化
注:kgce/t为千克标准煤/吨;gce/kW·h为克标准煤/千瓦时。
但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t标准煤/百万美元)按汇率计算为1274,美国单位产值能耗为364,欧盟为214,日本为131。我国火电供电煤耗(gce/kW·h)平均为392,日本为316;我国钢可比能耗(kgce/t)平均为784,日本为646;水泥综合能耗(kgce/t)我国平均为181.0,日本为125.7。我国的能源研究所估计“中国若将工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到国际水平,则可能进一步将能源消耗减少30%~50%”。
(3)能源消费与电力消费(生产)弹性系数
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的增长一般总是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对于一个制造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采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可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甚至可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指反映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3)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一般来说,电力的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应超前发展。计算公式为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当电力的消费(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时,电力消费(生产)弹性系数就大于1,反之小于1。通常情况下,电力消费(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反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或者说国民经济增长,电力的消费(生产)也同步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电力的消费弹性系数也会大于或小于1,产业结构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影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则反映了电力生产不足或超前的状况,如一段时间的缺电会导致电力生产加速,使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大于1,当电力供需缓和时,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就有下降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