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长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压力。从《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
(1)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图3-13)。
图3-13 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2008年,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占14.3%;Ⅲ类的2个,占7.1%;Ⅳ类的6个,占21.4%;Ⅴ类的5个,占17.9%;劣Ⅴ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10个重点国控大型淡水湖泊中,洱海和兴凯湖为Ⅱ类水质,博斯腾湖为Ⅲ类,南四湖、镜泊湖和鄱阳湖为Ⅳ类,洞庭湖为Ⅴ类,达赉湖、洪泽湖和白洋淀为劣Ⅴ类(表3-2)。
表3-2 重点大型淡水湖泊水质状况
(2)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大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2008年,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的198个入海河流断面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约为:高锰酸盐指数471.0万t,氨氮83.3万t,石油类5.16万t,总磷29.6万t。直排海污染源526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t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总量为45.65亿t(表3-3~表3-5)。
表3-3 入海河流排入四大海区各项污染物总量 (单位:万t)
表3-4 各类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
表3-5 四大海区受纳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情况
(3)我国大气污染基本上属于煤烟型污染 部分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仍较重,并以降尘和酸雨危害最大。2008年,有252个城市出现酸雨,占所监测的城市(县)52.8%;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4.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个,占11.5%。另据统计,我国北方城市降尘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为50多t,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0多t。我国每年有4000万亩农田遭受酸雨污染,造成2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4)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不容小觑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27万t,比2007年增加8.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357万t。(www.xing528.com)
(5)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195.7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0.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问题。
(6)我国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资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7)我国森林覆盖率减少严重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人均森林蓄积9.421m3,在世界上排列在100多位。由于过量采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原因,每年还要减少森林面积3700多亩。
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巨大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1992年公布的污染损失为1096.5亿元,占当年GNP的4.5%,而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环境污染损失占GNP的7.7%,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污染日益加重的环境也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97年,世界银行对我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频发,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在沈阳、上海及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受调查的儿童血液中含铅量平均超过被认为对智力发展不利水平的80%左右。环境问题还会引致频繁的自然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工业化进程。水灾、旱灾、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频发、加剧之势。1998年的特大洪灾,致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每年都发生而且愈来愈烈的沙尘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以上,受灾人口2亿多人。
我国不但面临着环境危机,而且面临着能源危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供应形势也非常严峻。从1990~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35%、天然气增长101%、钢增长156%、铜增长192%、铝增长390%、锌增长331%、10种非铁金属增长276%。我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如今,仅靠国内资源已不足以支撑我国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分析,未来几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能源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水平。从2003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爆发电荒、煤荒,许多省份都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措施。电荒已严重制约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如2004年上半年,浙江部分地区平均每月停电11.32天,浙江省每年因缺电直接造成GDP损失1000亿人民币。
我国能源的现状是总量大、人均少、结构差、效率低,与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特别是电力的需求增长迅速,将对能源利用和环保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有学者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进行了排放情景分析,预测出我国2020年和2050年各种类型能源的需求量及结构,见表3-6。
表3-6 未来我国能源消费需求量及结构
然而,与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明显的资源约束和突出的供需矛盾。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缺口将达到2.5亿t,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000亿m3。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例如,核电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对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技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我国能源发展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1)能源技术仍然较为落后,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还不够,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力较大。我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这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以煤为主的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相比于油、气,煤炭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煤矿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灾、矸石山自燃等引发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现象比较严重。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3)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境外油气资源利用难度大。如前所述,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但全球剩余可开采的能源也不多,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而且开发环境和条件较好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并控制。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石油储备刚刚起步,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要若干年。
4)能源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我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了煤炭产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煤矿瓦斯爆炸等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此外,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5)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建设适应世界贸易组织(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同时,我国能源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能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缺少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依据,体现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法律还不够完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