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与制造业的一般概念 工业是指开采资源并对其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或资源的生产部门的总称。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它可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
制造业按研究的需要又可划分为:消费品制造业与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与重型制造业;民品制造业与军品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等。按中国现行统计的划分,工业中有29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可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
(2)我国工业与制造业的构成(表1-2)
表1-2 2008年我国工业与制造业的构成
(续)
(续)(www.xing528.com)
(3)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工业化进程比欧洲晚了200多年。我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制约制造业向更高层面发展的“瓶颈”。
1)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从以轻纺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化工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为主的转型期,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较低,资源与能源消耗高,石油、煤炭、冶金、纸浆造纸四大行业的高污染、高能耗已严重破坏环境,有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制造业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约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如发电、钢铁、乙烯、水泥及载货车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9.1、19.5、20、31.3及55.2个百分点;而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却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全国SO2排放量的67.6%是由火电站和工业锅炉产生的。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一些国家的对外投资策略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已经禁止或严格限制生产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转移到第三国进行生产,从而将污染转嫁给东道国。从总体上看,一些外商投资的高污染项目,如农药、染料、塑料、造纸、油漆等项目,大多属于国际公认的严重污染项目,加重了环境污染,增加了环境治理的负担。
2)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产品和技术较少。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结构“散乱”状况突出,未能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尽管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很多核心技术并不在我国企业手中。有些产品上注明的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实际上仅仅只是在中国加工,而不是真正的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制造(Made by China)。
可见,21世纪,我国一方面面临着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承受着矿产资源、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重重压力。因此,既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经济,又要从容应对传统工业化进程的弊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21世纪摆在我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