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切工,广义上指的是钻石原石经人为切磨后的外观状态,可根据不同的刻面分布状态来划分出大致的切磨款式(式样)。狭义上指的则是加工后外观的具体参数,包括款式、比例、对称与抛光等,并综合这些参数最终汇集成现代钻石分级体系中的切工级别。
最初的切工其实只是在有光滑晶面的位置进行抛光,加工出几个较平整的刻面。随着人们对钻石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变化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切工式样。
收藏于俄罗斯钻石宝库中的沙赫钻石(图2-1),重88.7ct。这颗钻石只经过了简单的加工,一头刻有深槽,晶面上刻了不同时期三位拥有者的名字。这是人们对钻石最早的加工形式之一,此时人们对钻石的切工并没有认识。
图2-1 沙赫钻石
点式切磨(point cut)(图2-2左)是在原有晶体外形(八面体)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切磨式样。由于对钻石晶体的了解匮乏,故而早期的切磨师们通常的做法是用一颗钻石去打磨另一颗钻石的表面,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基本不改变原石的外形。
桌式切磨(table cut)(图2-2右)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钻石切磨琢型,稍晚于点式,盛行于整个16世纪至17世纪初。该切磨方法是将八面体一头晶顶磨成大平面使之形似正方形,另一头磨成小平面。
图2-2 左:点式切磨;右:桌式切磨
单翻切磨(single cut)最早可追溯到几乎与桌式切磨同时代,然而该琢型生命力极长,直至20世纪初仍然有它的身影。早期的老单翻式(图2-3)系一八角桌式,生产工具的改变使得腰围逐渐趋于圆形。
图2-3 老单翻式切磨(old single cut),又称old eight cut
早期的钻石加工受生产力水平与对钻石晶体认识较浅等方面的限制,表现出朴实与粗犷的风格,以在钻石表面刻划或打磨出某一平面为代表的简单加工为主。随着各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钻石借由切工而逐渐展露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图2-4)。
大约在16世纪中期,诞生了一种新型的钻石切工,被称为玫瑰或玫瑰花。这种切工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款式)与比率(图2-4红框内的琢形)。玫瑰式推广迅速,引领了近一个世纪的钻石切工潮流,它比早先的垂滴玫瑰式拥有更活泼的视觉效果,且重量上的损失也更小。为了减小光的损失,玫瑰式不能做得太薄,相反还应该做厚,切磨得越平坦,光的损失也越大。另外也发现玫瑰式的火彩总不是很好,这样的缺陷也导致玫瑰式被之后的明亮式所取代。
图2-4 塔维尼埃所记录的有关16世纪时期的部分钻石切磨式样
17世纪中叶出现的新明亮式切磨,得名自法国红衣大主教马查林(Mazarin),该切磨正反各有17个刻面,被称为双重明亮式切磨(double cut),切磨的腰形为枕形(图2-5、图2-6)。
枕形(又称枕垫形)明亮式切磨在老式切磨款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比现代圆形明亮式长得多的历史。早期的枕形腰形与现代所说的枕形有所不同,早期的枕形有略圆的,也有几乎是方的,使用菱形十二面体晶体的具有一定圆度,因其轮廓易磨成圆形,而八面体晶体则仍具有其原生的方形或矩形外观,主要根据原石晶体形态不同而变化。
(www.xing528.com)
图2-5 马查林式切磨
图2-6 与马查林式近似的英国式切磨
继马查林琢型后,一位17世纪的威尼斯宝石雕琢家Vincenzio Perruzzi,在马查林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三重明亮式切磨(triple cut)(图2-7),从而使得钻石的亮度与火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双重切磨或玫瑰式都不能相比的。三重明亮式切磨又通称为老明亮式切磨,修改了刻面的尺寸与角度,使之更加规则,这也促使钻石的外形变得更圆。然而,现在看来,该切磨式样与现代切磨式样相比显得格外呆板,主要原因在于厚度过大,也与角上刻面和侧边刻面抛光角度的差异有关。随着机械化车钻与切割的应用,钻石得以被设计成正圆形。老明亮式的改变从边角收缩开始,厚度也逐渐变薄,从而使钻石变得更生动,火彩更强,如此不断地改进才形成了如今的明亮式。
图2-7 Perruzzi式三重明亮式切磨
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欧洲钻石抛光的普遍思路是不断追求更大的亮度、更多的生动以及更艳丽的火彩,而较少在意重量的损失。为了获得完美切工的明亮式,早期的明亮式切磨即使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经由车钻与抛光去除的重量也达到了原石重量的52%。
18世纪初,正值巴西钻石矿被发现,大量的巴西钻石开始进入市场,巴西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产地,具有更圆腰围以及改良切磨角度的老矿工式切磨(old mine cut)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冠部有33个刻面,亭部25个,共58个刻面(图2-8)。
图2-8 老矿工式切磨
直到19世纪下半叶,老矿工式切磨仍然被广泛使用。19世纪末蒸汽车钻机与机械锯钻机(与机械切钻机不同)的发明彻底改变了钻石切磨行业,这些设备使得人们可以加工出更圆更亮的钻石。至20世纪,圆形腰围成了新标准,对称性成了切磨品质的重要考量因素,老欧洲式切磨(old European cut)便是其中的早期代表(图2-9)。
图2-9 老欧洲式切磨
纵观20世纪之前的切磨风格,它们普遍具有大底尖、小刻面、较厚的全深、对称性较差的特点(图2-10)。然而随着装备与技术的不断提升,20世纪以后的切磨风格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托尔科夫斯基为代表开启了钻石切磨的新时代。
图2-10 一组18~20世纪初的老式切磨钻石首饰:为一枚英国乔治王朝时期的玫瑰式切磨钻戒,上共镶嵌有9颗玫瑰式钻石,这枚戒指的年代大约在18世纪末。这种切磨款式曾经盛行于欧洲,且款式变化非常繁多,包括荷兰式、安特卫普式、双面式、单面式、水滴式等。特点是切磨出的钻石刻面大多数为三角形,钻石腰围多呈圆形,但也有若干呈椭圆形或梨形。为一枚1790年制成的花形戒指,镶有41枚玫瑰式钻石。为老矿工式切磨三石钻戒,制于1800年。为一枚钻戒,主石与十字分布的配钻均采用老式枕形切磨,对角线上则是玫瑰式切磨的配钻,制于1780年。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枚均采用老矿工切磨的钻戒,制于1860年。为一枚采用老欧洲式切磨的黄金钻戒,制于1890年
图2-11为20世纪以前钻石切磨的变化时间表。
图2-11 20世纪以前钻石切磨的变化时间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