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传统粗放的灌溉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50%的水在输送途中渗漏,到了农田又有大量的水未被农作物吸收,或蒸发损失或渗漏而浪费在田间。因此,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采用喷灌、滴灌、管道灌溉、U形槽混凝土渠道等工程措施。据估计,采用节水技术可省水30%~50%。如灌溉渠道防渗衬砌,渠系水的利用率达80%以上,U形槽混凝土渠道水利用率可达97%~98%,一般亩均节水可达80~200m3,还可减少渠道的占地面积。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是建设节水型农业的关键。
节水灌溉是指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水灌溉的内涵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将提高灌溉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或总面积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灌溉作为一种农业技术措施,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灌溉事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一百多年间,灌溉事业的发展对世界农业增产和稳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节水灌溉的实质是要充分满足作物生长期的需水要求,按照传统经验或做无须水量试验要求的灌溉水量和灌水定额(一次灌水的水量)进行灌溉。就全球的节水灌溉而言,农业灌溉理论及技术模式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与充实。农业灌溉经历了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局部灌溉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节水灌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基本上是充分灌溉的节水灌溉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开发新水源、建设新灌区和改造扩大旧灌区,主要采取渠道防渗、健全渠系建筑物、划小畦块、平田整地,按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水,加强灌区管理,合理配水等节水措施。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日趋突出,许多灌区因灌溉水量的严重不足,将原来的按作物需水量的灌溉制度,改为按实有水资源量获得灌区最大产量的灌溉制度,提高用水效率成为重要的灌溉要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第三阶段,如今我国的节水灌溉进入了局部灌溉的新阶段。应该注意到,我国的节水灌溉的发展历程具有相互的重叠性,发展极不平衡。由此,上述仅是概括地对我国节水阶段的划分与发展历程的认识与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