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的非线性叙事:时空自由的艺术

影视的非线性叙事:时空自由的艺术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就是凭借其时空自由的优势,利用非线性剪辑技术,将一种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的非线性叙事:时空自由的艺术

不论是蒙太奇原理,还是长镜头理论,都说明了影视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现实中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而影视中的时空却有很强的自由性,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再现、重构,甚至虚拟出现实中完全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高度自由的时空观是影视画面的造型基础和叙事核心。

(一)影视中的时间

影视中的时间有三个维度:故事时间、影像时间和心理时间,也就是“三时”,他们分别界定了故事的持续时间、影像画面的表现时间和观众的审美时间。

1.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指事件或故事所发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时间,即客观的时间、实在的时间。故事时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连续向前的,所谓时间一去不复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些事件可以跨跃几十年,而另一些事件可能在几秒钟内就完成。所以,单向性、连续性、客观性是故事时间的内涵体现。

2.影像时间

影像时间是指影视艺术通过画面呈现事件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即艺术的时间、虚构的时间,也是影像的放映时间和观众的观看时间。影像时间是一种艺术表现时间,通过影视剪辑手段,可以顺序、颠倒、冻结、变速的方式呈现,实际上是对故事时间进行压缩或者扩张后的虚拟时间。影视作品可以将跨度非常大的事件流程,压缩在两个小时、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向观众介绍清楚,也可以将一刹那的事情反复或延续,使其大大超过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时间,比如一颗子弹的飞行。因此,虚拟性、伸缩性、叙事性是影像时间的本质特征。

3.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是指观众在欣赏影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时间,即主观的时间、审美的时间。心理时间完全源于个体的主观感受,比如影片的剧情轻松、节奏明快、镜头组接得很流畅,观众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观看的心理时间也就随之变短;如果剧情沉闷、节奏缓慢、叙事拖沓,观众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甚至难以忍受。其实,时间都是在正常地运行着,只是观众的心理感受不同罢了。可见,主观性、个体性、多变性是心理时间的基本属性。

4.“三时”的关系

故事时间、影像时间和心理时间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影像时间是个中介,故事要深入人心,要靠影像的传达。影像时间如果比故事时间长,那么观众就会感觉时间被拉伸,情节被延缓,心理感受会被放大;影像时间如果比故事时间短,那么观众就会感觉时间被缩短,情节被压缩,心理感受是紧张或爽快;影像时间也可能是实时的,即等于故事时间,就像长镜头一样。不过,剪辑手法也可以营造实时效果,美国反恐系列电视剧《24小时》就做了这样的尝试。该剧每季24集,每一集描述一个小时发生的事件,每一集开始时,屏幕文字就提醒观众“以下内容发生于某时至某时”。剧中频繁出现数字计时器,向观众提醒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陈可辛导演的微电影《三分钟》里也运用实时手法,不过片中采用了倒计时的方法,加上越来越快的剪辑节奏,虽然实时是3分钟,但是在心理时间上是不同的。短片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运故事,剧情最关键结构设计是在列车停靠站台后,母子见面只有3分钟。3分钟,为这次团圆带来的时限感正是剧情张力所在。短片特意以3分钟倒数计时的创作构思来强化这种时间感。片中,倒计时数字显示在画面上方,列车进站停车,画面用全屏文字显示2分59秒,3分钟倒计时开始,越到后面,数字变得越大,画面交替越频繁,紧张的读秒与孩子磕磕巴巴的背诵声形成了反差,拨动着观众的心绪。当儿子背完了乘法口诀表,火车也启动了,3分钟倒计时也结束了。母子俩的短暂团圆,没有几句对话,却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

(二)影视中的空间

电影空间的设置是为内容服务的,电影的银幕空间不仅是一个单独的物质空间,而且是一个与影片剧情相融合的表意空间。由此看来,和时间一样,影视中的空间也有三个维度:自然空间、戏剧空间和心理空间。

1.自然空间

影视画面的自然空间也可称为物质空间,就是观众看到的画面实景,主要包括“三景”,即景物、景别和景深,分别代表画面的构图元素、造型变化和清晰范围。“三景”呈现的虽然是自然景物,但是从景物到景别到景深,镜头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多,这里面也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所以画面的自然空间是不会独立呈现的,它们无不被赋予人文的意义,承载着戏剧空间、心理空间。(www.xing528.com)

2.戏剧空间

戏剧空间是影视剧情展开的环境空间,使叙事相对简约和集中。戏剧空间正好表现了电影空间的社会性,因为电影影像空间是社会真实空间的艺术表现,所体现的是客观世界里各种交错复杂的关系,大致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戏剧就是靠这些复杂的关系来推进和完成剧情的。

3.心理空间

正如表现蒙太奇的镜头功能,影视中的心理空间是人物内心思想、情感世界的物化和外化;同时,心理还可能上升至一种观念,心理空间延伸为观念空间,也称“哲理空间”,是借助镜头传达某种理性认识或观念的空间,这同样是一种表现性空间。

(三)数字影视中的非线性时空、互动时空

1.非线性时空

线性叙事电影就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情节,一般有主要线索和主要角色,不论过程如何曲折、颠倒,总体来说都展现了一个时间流程。非线性叙事电影则打乱时间顺序,将时空交错在一起,同时多条线索叙事,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绝对的主角。电影就是凭借其时空自由的优势,利用非线性剪辑技术,将一种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叙事学中一般把电影的时空交错分为四种情况,即同时间同空间的重复叙事、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并列叙事、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接续和并置叙事、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交错叙事。[5]影片《罗生门》《罗拉快跑》是同时间同空间重复叙事的代表;影片《雏菊》对广场枪杀那一段时间的场景描述了三次,从三个人的角度描述了他们处在不同空间的经历,是典型的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并列叙事;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野草莓》则是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叙事;而导演冈萨雷斯在影片《21克》和《通天塔》则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交错叙事。《21克》采用了五条叙事线索交叉进行的叙事方式,平均每一分钟就切换一次场景,《通天塔》则是交叉了三个国家的四条线索,也是几分钟切换一次场景。观众刚开始可能一头雾水,但随着影片的深入,会自行完成对影片的时空拼贴。

与传统的线性叙事电影相比,非线性叙事电影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刺激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有些观众甚至会觉得非线性叙事电影非常费脑筋,正因为如此,非线性叙事变得高级起来,吸引了许多富有挑战精神的观众,这也可能是许多导演喜欢用非线性叙事的原因。

2.互动时空

非线性叙事基于数字影像的数据库式的模块化结构,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时空、因果关系,是离散和割裂叙事结构。而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内容和受众的交互使影视时空和受众的现实时空连接起来,场景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互动时空。

互动性介入叙事,使文本成为游戏,使观众成为参与者,伴随互动性的沉浸感消弭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使互动者对于叙事内容产生沉浸于叙事世界之中的幻觉。互动性的介入改变了“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互动叙事的文本由设计者完成基础设计,在互动者的参与下最终完成。

互动叙事的结构方式来自设计者对戏剧冲突的控制程度,体现为封闭(设计者控制情节)与开放(互动者控制情节)之间的平衡。对这个平衡关系的程度的把握,最终形成了互动叙事结构的不同模式。

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再从非线性叙事到互动叙事,是当代艺术叙事方式的不断演进,也是文化需求与数字技术碰撞融合的结果。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与互动叙事并非非此即彼,在艺术实践中它们共存互补,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构建数字叙事的跨媒介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