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镜头并不是指摄像机的物理器件,而是指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从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录的一段画面。所谓的固定镜头,是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不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固定镜头拍摄的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因为画面中人物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发生变化。
(一)固定镜头的表现优势与缺点
1.优势
首先,固定镜头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在对会场、庆典、事故等事件性新闻的编辑中,常常用远景、全景等大景别固定画面,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其次,固定镜头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运动镜头由于摄像机追随运动主体进行拍摄,背景一闪而过,观众难以与一定的参照物来对比观看,因而也就对主体的运动速度及节奏变化缺乏较为准确的认识。
最后,固定镜头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静”的心理反应,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等感受。因此,我们在编辑镜头时,可以利用固定镜头在心理感受上与运动镜头偏向“动”的心态的不同之处,来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服务。
2.缺点
固定镜头也有表现方面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视点单一、景物集中,一个镜头很难实现构图的变化。另外,固定镜头对活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地表现。以一部视频作品来说,如果编辑中用太多固定镜头,容易造成零碎感,不如运动画面可以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生活原貌。
3.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固定镜头的画框是固定的、有限的,观众事先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但是我们不能鼠目寸光,狭隘自缚,因为还要考虑空间的拓展和延伸,甚至还有无限的画外空间、想象空间。这是由画面中的方向和纵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1)画面中的方向
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由于画面中的方向问题,需要给画面“留白”。其中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画面中的图形、指向的标志、运动等,都是有方向的,虽然在固定镜头里面,我们表现的景物是有限的,但是由于方向的存在,所以画外空间实际上是可以表现或想象的,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画面中的图形线条能够将人的视线引向特定的方向,我们前面学过水平线条就是向两边延伸的,而垂直线条是向天空延伸的;还有一种方向是画面的一些指向,比如一些箭头等标志,或者是看向、指向某个方向的人,这些指示都会引导观众的视线;另外就是运动的物体,比如行走的人、沿公路行驶的汽车、飞行中的鸟,这些都会构成一种运动方向,在固定画面中,运动的物体往往会入画再出画。我们要明白,由于有方向的存在,我们要考虑画外空间的延伸,所以在固定镜头拍摄的时候,要有足够的空间预留。
在固定画面中,视频画框的边缘像磁铁一样,会将物体吸向自己,这种拉力在屏幕的上下边缘表现得尤为强烈,比如,如果拍摄对象的头顶触到了屏幕的顶端,它的头看起来就会显得被拉了上去,甚至像被粘到上面,要想抵消这种向上的拉力,就必须在头顶留出适当的空间,即头顶空间。适当的头顶空间会使画面中的形象看起来很舒服,但是如果头顶空间留得太多,屏幕的底部又会施力,从而使人看起来像被拉了下去。镜头的两侧边也有类似的图像引力,尤其是当人物朝向屏幕的某一侧时,情形更是如此。看到图2-37中的画面,会有什么感觉?图上的人好像被拉向屏幕的左侧边缘。好的构图要求在人物的鼻子之前留出一定的呼吸空间,以抵消人物的视线和屏幕侧面的拉力,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引导空间被叫作鼻前空间,图2-38中的画面就预留了足够的鼻前空间,这种构图看着更舒服。当我们拍摄向画面两侧移动的人物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必须在其运动的前方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指明前进的方向,这也是一种引导空间,给移动中的人和物留出合适的引导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物体快速运动的时候。
(www.xing528.com)
图2-37 没有鼻前空间
图2-38 预留鼻前空间
除了屏幕中方向所带来的画面空间的延伸之外,其实在观众的心里,还会根据画面的线索来进行画面信息的补充,在脑海里形成稳定而完整的画面,这叫作心理补足。比如我们看到图2-39中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布局,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三条彼此分离的线段,但是却能感觉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通过心理补足,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充缺失的线条,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写画面时,虽然只能在屏幕上看到人的头部和肩部,但大脑会自动补足人物缺失的身体部分。
图2-39 不完整的三角形
那么,图2-40中的两个大特写镜头,你认为哪一个比较好呢?有人认为左边这幅比较好,因为看上去人的脸是比较完整的,而右边这幅图中,人的头部被切掉了一部分,所以说是不完整的。我们的感官机能愿意在画框内看到稳定的结构,比如头部构成的这个圆圈,尽管我们天然的感知很喜欢这个圈状的结构,但经验却与之相反,它告诉我们,头下面还应该有身体,这也是我们对这种构图感到不舒服的首要原因。但是实际上,右边这幅的取景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右边这幅的构图提供了充足的视觉线索,让头和脖子的曲线延伸,容易让人想象屏幕之外的部分,相反,左边这幅的构图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视觉线索,我们无法想象屏幕外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左图比较封闭,没有想象空间,右图比较开放,有想象空间。
图2-40 画面的心理补足(左:没有想象空间;右:可以心理补足)
(2)画面的纵深
我们现在的视频画面主要还是二维图像,但是实际上它也是存在纵深空间的,在固定画面里,所有的景物都被放在固定的画框内,我们要利用纵深空间来突破画面的局限。画面的纵深也可以称为“空间深度”,或者叫“景深”,是指画面在纵深方向上的清晰程度或者范围,后面我们会专门讲解这一点。如果将摄像机对准无云的天空,那么景深是显不出来的,也就是画面是没有纵深空间的,所以想要表现景深,就必须在画面纵深空间上安排人或物,确定明确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比如,在图2-41中,就有明确的前景拉网的渔夫,中景就是沙滩和拉网的妇女,背景就是远处的大海和天空,这样的纵深感是比较强的。当使用广角拍摄的时候,镜头被拉到最大范围,纵深会延长,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看上去比实际分得更开;当改用长焦拍摄,也就是将镜头推到底,这时候我们看到纵深比较短,物体之间的距离也好像缩短了。比如,我们常说的大景深画面和小景深画面,大景深画面清晰范围大,画面的纵深感更强,更具有透视感;而小景深画面清晰范围小,背景往往是虚化的,这样可以在不脱离周围环境的情况下,向观众展示构图中重要的目标,视点非常集中。
图2-41 画面的纵深空间(张滨淏:拉网)
拍摄固定镜头时,要特别注意画面的纵深空间。当前景和背景之间没有纵深感时,就会合到一个构图中,产生一种错觉,比如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由于有一定的倾斜度,人们到该地旅游时总要拍摄一张与它互动的照片,或是倚靠,或是拳击,或是脚踢,搞笑怪异。当然,有时候我们看到消除纵深空间也能富有创意。图2-42中,虽然前景中的男孩与墙面背景上飞翔的图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纵深感的消除,看着觉得在一个平面上。又由于我们喜欢稳定的环境,所以,往往会将背景中的物体与主体视为一体,运用不好会显得不协调,运用得好才有趣味。
图2-42 没有纵深感的创意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