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摄像到编辑,如何提高视频效果?

从摄像到编辑,如何提高视频效果?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的相关专业都是分别开设“电视摄像”和“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我们认为“摄像”与“编辑”不能两张皮,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编辑思维与整体观念更为重要,带着编辑思维拍镜头,可以提高分镜头的编辑效率;用镜头语言和审美思维编辑影片,可以提高视频的整体质量。

从摄像到编辑,如何提高视频效果?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曾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书中表示:“世界图像并不是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被进一步视觉化,“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全景敞视式的政体’,全景式的凝视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实践模式,把主体一一地捕捉在它的网之中”[1]

视觉化传播经历了从图片到电影、到电视、再到视频的历程,当然,文字的传播带来的变革与社会进步更加伟大。“数字视频拍摄与编辑”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知识体系,是从“电视摄像与编辑”发展而来的,只是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之下,媒体的实体意义被削弱了,信息传播被集合到网络空间,以图文、动画、视频、音频为主的媒介方式与人们的互动变得更加亲密和频繁,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形态渐渐淡化了。视频制作不仅成为专业媒体和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的必备技能,而且蔓延到普通大众领域,视频成为最流行的传播方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向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迈进,社会话语表达呈现出视频化、视觉化的交流方式,这是革命性的改变。

应该在本书的书名后面加上“基础”二字,表示本书的知识和技能适合新手或者刚刚进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比如,高校相关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这样可以为后续课程(比如电视新闻影视广告、纪录片创作等)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并没有小看本书和读者的意思,而是强调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我们掌握视频制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万丈高楼平地起,本书的内容安排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全书分为三篇:基础、进阶和创作。基础篇包括第一章“数字视频技术”、第二章“视频拍摄基础”、第三章“视频编辑基础”,讲述了数字视频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术语、非线性编辑的原理和流程、影像构图与拍摄的美学体系、影片结构的蒙太奇长镜头理论、镜头组接和拉片的基本方法等;进阶篇包括第四章“视频拍摄技巧”和第五章“视频特效”,主要讲述场面调度、对话拍摄、景深控制、分镜头创作、影视特效、非线性编辑视频效果制作等知识和技能;创作篇主要包括第六章“微电影创作”,主要通过对微电影创作流程的讲述,为真正进入微电影创作阶段提供指导,最后,作者以短视频的发展及视频传播的未来展望作为结尾。

本书按照“理论—案例—实训”的内在逻辑编写,视频制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本书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可以操作的角度进行架构和行文,辅助以案例、图片和操作演示,使知识转化成技能,每一章后面还附带了实训操作的建议,可以巩固书中所讲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供以“项目教学、成果驱动”的实践教学参考。

本书最大的创新之处应该是对传统的“摄像”与“编辑”体系的全新融合。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的相关专业都是分别开设“电视摄像”和“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我们认为“摄像”与“编辑”不能两张皮,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编辑思维与整体观念更为重要,带着编辑思维拍镜头,可以提高分镜头的编辑效率;用镜头语言和审美思维编辑影片,可以提高视频的整体质量。(www.xing528.com)

感谢张雪燕和郑雨雯两位年轻老师,她们分别撰写了第一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五节的初稿;几位朋友拍摄的图片在征得同意之后被运用到书中,学生的作品也成为案例素材或者促进了我的思考,感谢他们的创作。此外,因教学需要,本书选取了部分网络或影视作品中的图片,用于教学分析,这使得本书的视觉元素更加丰富,我想读者是期待如此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注释】

[1]瓦尔特·本雅明等著,吴琼等编:《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