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热膨胀系数大,热胀冷缩现象明显。当制品脱模后,其温度一般高于室温,往往经数小时后才能降至室温,在此期间制品的尺寸会不断收缩直至稳定,与刚脱模时的尺寸发生差异。这种尺寸差通常称为成型收缩。而且制品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由于环境温度或湿度等因素变化也会引起制品内部结晶、取向或应力变化,会再次引发制品收缩,称为后收缩。这种收缩特性通常以收缩率作为指标。表征塑料收缩率的指标种类很多,有实际收缩率、计算收缩率、成型收缩率、后收缩率、体积收缩率等,其含义不同,测定的条件也不同,使设计者难以择取。目前,大多数资料中都选择成型收缩率为模具设计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模具尺寸是指室温时测定的单向尺寸,制品尺寸是在成型后经过16~24h后测定的单向尺寸,对后收缩较大的塑料及制品,应取24~48h后,或后处理后测定的尺寸为制品单向尺寸。
塑料的成型收缩率随不同材料品种而变化,而且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很多,既受制品的形状尺寸的影响,又随成型加工方法和工艺条件而变化,故收缩率不稳定,不仅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制品及加工条件下其收缩率不同,就是同一制品的不同部位的收缩率也可能不等,并且有取向性。
因此,通常手册中成型收缩率数据都是提供一个范围,如ABS塑料的成型收缩率为0.5%~0.7%,这表示成型后制品收缩率可在0.5%~0.7%范围波动,并且在注射加工时,因沿料流动方向的分子被拉长,所以冷却时收缩大于与料流垂直方向的收缩,即为收缩取向性。
塑料的收缩特性,会导致影响塑料制品的制造精度和使用精度,如果收缩取向性大或收缩不均匀(如制品壁厚不均匀等原因),还会导致制品内应力增大,出现翘曲变形等弊端。鉴于上述原因,在进行制品设计、模具设计及成型加工工艺设计时,掌握成型收缩率数据,分析制品收缩情况和后收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若发生错误会导致模具及制品报废。
按不同的塑料品种,通常可将成型收缩率分为1%以下、1%~1.5%和>1.5%三档,低收缩率的制品最高精度(按SJ/T10628—1995)可达3级,中档精度可达4级~5级,高收缩率的制品最高精度可达5级~6级。(www.xing528.com)
在塑料中,无定形料收缩率小于结晶料,热固性塑料小于热塑性料;增强(或填充)料可大大降低成型收缩率,但增强料取向性明显,而且通常垂直方向大于平行方向。在热塑性塑料中,PA1010、PP、HDPE、POM都为高收缩率塑料,PS、HIPS、PC、PPO、HPVC、PPS、PSF、ABS、PMMA等塑料均为中、小收缩率塑料。
在手册或相关资料中报道的塑料成型收缩率数据,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用试样测定的,由于测试条件不同,提供的数据也不同,即使同一种材料数据差别也很大,如PP塑料成型收缩率数据有1%~2%、1%~2.5%、1%~3%等多个,使用者难以抉择。
成型收缩率数据的选择必须结合制品结构、形状、尺寸(尤其是壁厚)等的具体情况而定,对壁厚者,应选大收缩率;塑件高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收缩也不等,需酌情择取,必要时应作试样测定后再择取。
除上述的一般性能外,还有塑料中聚合物的各种形态、极性或非极性、大分子链结构、结晶取向性等一般性能,其内容将于有关章节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