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盲目围垦,违章建设,分洪蓄洪区难以启用。洪水位升高的因素很多,其中分蓄洪量的差异具有重要作用。1954 年,由于中下游堤防围垸的抗洪能力较低,许多堤防围垸自然溃口,为了降低洪水位,除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溃口和分洪的水量达1023亿m3,其中起到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约为700亿m3。根据1998年的洪水来量,如果要维持1954 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约为400亿m3。但1998 年的分洪溃口总量仅约100亿m3,其中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约为50亿m3多,这样减少分洪量约为350亿m3,约相当于减少洪水淹灌面积700万亩。国家曾规划过数十处分洪、蓄洪区,并对蓄洪区内人民生产、生活作了规划和安排,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分洪区内不仅开垦种植,同时修建了永久性的建筑、企业工程设施等。这就不能按照原计划分洪。
(2)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助长了洪水肆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问题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人口的失控。长江流域总面积只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8.8%,却哺育了全国1/3 的人口。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在山区,毁坏森林、陡坡开荒;在平原,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在长江流域,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危害,比黄河更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为岩石山区,表土层很薄,经过一定时期的冲刷,表土冲光,岩石裸露,形成 “石化”,使当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
平原的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近几年来长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的自然规律看,江河的冲积平原就是由江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中华民族的经济也是在开发七大江河冲积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开发过度,就会受到洪水的惩罚。
(3)森林滥砍乱伐。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森林。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森林的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不但使降雨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侵蚀的动能。我国曾是一个森林资源富有的国家,但从18世纪初开始,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垦殖规模的扩大,森林被大量砍伐,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已成为森林资源不足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了天然林区的破坏,这既涉及到西南林区(所谓金沙江林区开发会战),也涉及到大兴安岭林区(所谓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会战)。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有资料表明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100万m3 的水库。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涌入江河湖泊之中,致使河床升高,调洪防洪能力降低。1986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10%,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73.94万km2。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原因是植被的破坏。全国绿化委员会透露,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就洞庭湖来讲,每年流入的泥沙达1.5亿t,造成湖底年年增高,容积日渐缩小,降低了调洪防洪能力。
(4)盲目围湖造田。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初期100亩以上的湖泊就有1332个,总有效调蓄容积为115.4亿m3,到20世纪80年代,全省100亩以上的湖泊只有800多个,有效调蓄容积为30.7亿m3,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这样洪水一来,几乎直接进入干流。洪涝灾害就难以避免了人为地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工程、房屋对长江流域自然生态也造成了破坏。许多河道变窄成田,有的河道多年不清理,使河床升高并被开垦种粮,阻碍了河水的流动。(www.xing528.com)
(5)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严重。据有关报导,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50年代为36.38万km2,20世纪80年代初为73.94万km2,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1cm 的速度抬高。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50 年代的1.1万km2 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4.72万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沙漠,湘、资、沅、澧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20世纪的80年代比90年代增加了34.4%。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据宜昌站测定,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5.3亿t,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60%~78%。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使得长江入海口北渊航道几乎近于闭塞,使行洪能力大大减低。
在长江上游100万km2 的流域范围内,根据调查统计,年均侵蚀量15.68亿t,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t,输移比为0.33。宜昌站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t。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据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0.984亿m3,其中82% 来自长江中上游,而通过湘、资、沅、澧四水的淤积仅占18%。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中下游的淤积,同时减少了“土壤水库”的调蓄作用。土壤水库的总库容量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剧而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统计长江上游35.2万km2 的流失区中,在年侵蚀总量为14.78亿t的条件下,其侵蚀模数就高达每年4200t/km,相当每年剥蚀4.0mm 的土层,即每10年减少21.97亿m3 的蓄水能力。另外植被破坏以后,土壤裸露,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表面,使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阻碍了雨水渗入土壤水库,从而加剧了洪水的下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