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水电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使科研、设计、制造、施工、运行单位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以前小水电行业未设专门科研机构,由中央及地方有关水利水电设计院、机械制造部门、大专院校和制造厂根据需要和各自力量分别承担科研项目。
如在技术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东省逐步推广预应力水泥管作为电站压力管道,其使用水头可达百米以上。预应力水泥管与钢管比较具有节省钢材、节约投资、运行可靠、维护简单、使用寿命长并就地取材等优点,但重量较大。广东省德庆县黄通江水电站装有3台800kW机组,水头218m,采用预应力压力水泥管直径为600mm。该省花旗县水下电站装机4×3000kW,水头168m,预应力水泥管直径1250~1300mm。这些电站都已稳定运行了30年以上。有些技术在现在看来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既缺资金又缺材料的情况下,这些实用技术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调压阀在小流量长引水道系统中可以代替传统的调压塔,用材省、调节精度高,施工期短,现已系列生产。湖南省宁乡县小龙潭电站装机3台共1630kW,引水隧洞和压力钢管长1950m,水头83m,使用调压阀取代调压井,节省投资36万元,并缩短工期一年。自1976年以来,先后动作数千次,保证了电站的安全运行。
由于在小型水电站建设中广泛使用当地材料,降低造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此,水利部从1969年以来召开了各种会议,交流小水电技术和总结运行管理经验。中国水利企协中小水电设备分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多次学术讨论会,研究小水电体制和技术、农村电网以及高性价比水电设备的生产和推广,为中国小水电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小水电发展的各个阶段,还非常注意技术培训和人才开发。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小水电发展的需要,水利部就为从事小水电建设的技术人员举办了培训班,并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员,专门人才的增长致使小水电及其设备的设计实现了定型化、标准化。1955年,北京水电设计院开展了电站厂房和土建工程的定型设计活动,上海的机械制造部门被组织起来设计小水电站系列化标准设备。60~70年代,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校被组织起来编写教材,安排培养小水电专业的学生。80年代,重点放在对现有电站专业骨干的培训上面,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90年代主要是加强管理,对厂长、经理实行了强化培训。目前全国大约有66万小水电从业者,其中有30万人接受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以上政策和措施解决了小水电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了小水电的快速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促进小水电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见表3-4。(www.xing528.com)
表3-4 不同时期中国发展小水电的政策和措施
续表
以上以地方为主、坚持自力更生发展当地小水电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使得地方装机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前100名县(市)小水电装机容量都在100MW以上,为地方提供了很大的积累,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