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处置现场需要根据类型、特点和规模做出紧急安排。尽管不同的事故所需的安排不同,但大多数事故的现场处置都应包括:设置警戒线、应急反映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人员安全疏散、现场交通管制、现场以及相关场所的治安秩序维护,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的现场管理,以及对受害人做出分类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1.设置警戒线
为保证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以及事后的原因调查,几乎所有的处置现场都要设置不同范围的警戒线。在事故的处理中,由于事故的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严重,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多层警戒线,以满足不同层次处置工作要求。一般而言,内围警戒线要圈定事故或事件的核心区域,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划定事件发生和产生破坏影响的集中区域,在核心区域内一般只允许医疗救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应急专家或专业的应急人员进入,并成立现场控制小组,组织开展各项控制和救助工作。外围警戒线的划定以满足救援处置工作的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为保证安全,大量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在内围警戒线之外开展的。外围警戒线是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空间,无关人员,包括媒体工作人员一般不应进入此区域。在某些事故的处置中还要设立三层警戒线,即在核心区和处置区之间设置缓冲区,作为二线处置力量的集结区域和现场指挥部所在地。
2.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
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初步评估,应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根据应急预案,不同事故由不同部门牵头负责,并由相关部门予以协调和支持。各个部门在处置中分工协作,具有较为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在事故发生后,由牵头部门组织各部分应急处置人员赶赴现场并开展工作,并在现场的出入通道设置引导和联络人员安排处置后续人员。各应急处置组织的带队领导应组织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现场的应急人员与其他应急资源。
3.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
应急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工具。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一般由各专业救援队伍提供,对于一些特殊和所需数量较多而现场数量不足的设备、工具和车辆,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征募,同时也可以向有关方面请求支援。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到达现场后,应按照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安排停放位置,对于随时需投入使用的设备、车辆,应停放于中心现场,对于其他辅助支援车辆,应停放于离现场稍远的指定位置,以免影响现场的车辆调度。
4.人员安全疏散
根据人员疏散的原则,在处置现场组织及时有效的人员安全疏散,是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根据疏散的时间要求、距离远近,可将人员安全疏散分为临时紧急疏散和远距离疏散。(www.xing528.com)
临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和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临时紧急疏散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紧急性,如果在短时间内人员无法及时疏散,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远距离疏散涉及的人员多,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因此,远距离疏散必须事先进行疏散规划,通过分析危险源的性质和所发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危害范围,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并根据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确定处于危险状态与需疏散的人员数量。
无论发生何种事故,人员疏散与紧急救助均属于保护性的措施,只要有人员的疏散,特别是在需要全体撤离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5.现场交通管制
现场交通管制是确保处置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通过实行交通管制,封闭可能影响现场处置工作的道路,开辟救援专用路线和停车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现场,疏导现场围观人群,保证现场的交通快速畅通。
6.现场治安秩序维护
事故发生后,应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现场与相关场所治安秩序的维护,为整个应急处置过程提供相关的秩序保障。在公安机关未到达现场之前,负有第一反应职责的企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人员等应立即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先期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和维护公共秩序等工作。负责组织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的公安机关,应当在现场设置的警戒线周围沿线布置警戒人员,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同时应在现场周围加强巡逻,预防和制止对现场的各种破坏活动。对肇事者或其他有关的责任人员应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